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大明嫡长子(871)
作者:皇家雇佣猫 阅读记录
朱厚照很感动于后宫之中,妃嫔的相互爱护,敬妃和贤贵妃越是为其他人求情,就越是让人喜欢。
毕竟善良、纯洁从来都不惹人厌。
倒是宁妃和昭妃,因为载垨、载壦的关系,她们生出庞杂的心思,有时候失了几分可爱。
“那臣妾谢过陛下。”敬妃起身,两颗眸子满满挤出水来,“臣妾今日说了太多,幸得陛下宽容才致臣妾不受惩罚,但犯错就是犯错,为让陛下出气,臣妾今日必不求饶,见识见识陛下的厉害。”
朱厚照倒吸一口凉气,“你啊,有了身孕才敢这样讲!”
“咯咯咯。”敬妃笑如花朵,“所以说淑妃今日可有的受了。”
“朕今日有事,你的算盘落空了。”
“才不会,臣妾相信陛下。”
……
……
乾清宫。
锦衣卫副使韩子仁入宫陛见。
“情况如何?”
“臣受皇上嘱托这些年来暗中查访各地藩王,陛下颁布天下清田令以后,各府藩王反响不一,确有异动之人。”
锦衣卫指挥使毛语文朱厚照留着统领全局,现在一直在京师里。两个副使麻斌和韩子仁都被派了出去。
麻斌是掌管北司,查案、抓人、声讯甚至杀人都不在话下,韩子仁是南司,这里只要是情报、间谍、暗访。
清田关乎天下很多人,士绅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很多藩王府邸,他们占得那么多田,天生的也会进行反抗。
更有甚者……朱厚照可不会忘记宁王在正德十二年举兵造反。
同惩罚淑妃的道理一样,有的时候,有些群体总是要看到朝廷动了手,他们才会死心。
韩子仁如今来报,朱厚照心中大致有数了,“谁?”
“臣接探子来报,周王、晋王开始隐匿王府田产,楚王、湘王干脆开始卖地,还有些……”
朱厚照本来在听,他忽然停下,让人有些意外,“怎么了?继续说下去啊。”
韩子仁先叩头,“陛下下令理清全国的田产,这本是解救百姓之善政。但有些人为一己之私,不理解便也算了,但还……还散播诛心之言,中伤朝廷!臣初次听闻,颇为震惊,先是不敢相信,为免误报,犯下大错,只得亲至其地,几经确认。如今也不敢不向皇上禀报了。”
“还得是你韩子仁,听你这么说,朕便知道你做事还是很细致的,无妨,天下离奇荒唐的事朕也不是头一次听闻,朕这些年所推行的新策,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情形也同样很多,你只管讲,讲出来是你功劳,不说可就是你隐瞒不报了,这一点你自己也把握的很准。”
“是!”韩子仁咬了咬牙,“臣探听到是南昌宁王私传遥远,而且宁王在地劫掠商贾、强占民田,已私聚了不少钱财了。更有甚者,宁王不顾禁令,私设护卫,实在是胆大至极。”
历史上正德实在荒唐,继而使这位王爷生出异心,现在他倒是不荒唐,但干得很多事实在侵犯很多人的利益,也算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你亲自去一趟江南,将这消息告知靖虏侯周尚文,并带上朕的口谕,让他不要被江南的吴侬软语、小桥流水迷失了心志,好好的看着这些人!”
“是!”
“让你的人不要乱动,静静盯着就好。”
朱厚照是稳坐钓鱼台,但他不会主动擅杀,而是等这家伙自己跳出来,到那时就是师出有名。
这就是等人送上门,到时候稍微扩大一些杀人的范围,江南清田,大事可定。
第七百五十二章 朕来判断
夏季时总是暴风骤雨,当初设计紫禁城的人应当挺爱惜自己脑袋的,朱厚照至今还未见过宫里涝过,殿前台阶两侧的栏杆脚下有一排的龙嘴,哗啦啦的吐出雨水。
内阁王鏊来报,历经一年的建设,奉天子旨意而建的科学院已经落成,同时原来书院中的格物学院也并了过去。
近来京中因为海军学院和陆军学院的关系,朝中有见识的大臣都在思考这些有别于国子监的学院的意义。
实际上这几年不仅是陆军学院大有成效,原来在书院中分设的农学院、水利学院也都很有作用,它们和藏书园相辅相成,为大明培养了不少专才。
王鏊是最早接触过皇帝的这份‘思想’的人。
他冒雨前来除了禀报科学院落成之事,也是有另一番心思,“……眼看新设立的海军学院有独立的校舍,微臣就在想,水利、农桑是不是也可以仿照着做?还有前些年威宁伯建议成立的商学院。”
威宁伯这个事情有些奇怪,他明明不懂,却在一次去杭州的时候向皇帝上了这个奏本。
后来朱厚照知道是王芷教得他。
海贸兴盛,有关商业的各类需求骤增,所以他便迎合圣意来这样提。
外面大雨滂沱,但不仅不嘈杂,反而是雨声营造出了一种安静,王鏊说:“微臣还记得当年陛下的谋划,朝廷若是要治水,便有治水的官员,若是要打仗,也有知兵的统帅。臣瞧的真切,这个法子还是很有效果的。”
朱厚照翻着他上的方案,回道:“这样也可以。不过你这上面写的,招收举人入学,将来授以六七品的小官,看似诚意满满,实则进行了一遍筛选,朝廷花了大价钱,最后去的不是最优秀的人,将来成效恐怕也有限。”
王鏊没有办法,“陛下,圣学不可动啊。”
“当然不动圣学。不过朕想引入‘事务官’的概念。”
“请陛下明示。”
“就像少府和产业部,一个只懂四书五经的进士去了以后是很难上手的,这两个部门的事务都相当专业,不是吟诗作曲就能行,而是要实实在在能办事的官员,这便是所谓的事务官。
这些特别的部门,每年拿出数额不等的名额面向各个学院和大明本身的官员,考试出题目以本衙门内确实遇到的问题为主,然后择优录取,并授以官身。至于科举,每年取仕的数量只要不减少,应当也没事。”
就是说不动科举,原来该怎么样,现在就怎么样。
每三年就那么两三百人,还考不上就不要怨天尤人,毕竟数量不变,放原来那也还是考不上。
王鏊似大儒那样的端坐,“这样,便给了这些人出路。不过……”
“先生是想说,还是会让一些人不满?”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如果不读圣学即可做官,那就是大变了。”
朱厚照微微一笑,“谁说不读圣学?四书五经关乎一个人的品德,朕要用人,是品德为先,能力在后,譬如少府招考,一样也考四书五经不就行了?”
相当于政治嘛,政治课不能不考,不管你搞什么专业的。
这一点还是不能含糊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脑袋里没有这个东西是不可以做官的,否则朱厚照不就是自掘坟墓?
“这样倒是极好。那皇上所说的这个事务官,学识之丰富只怕不在一般进士之下了。”
因为皇帝还提到,在任的官员同样可以考。
朱厚照说:“这个可以和吏部尚书梁储再议议,朝廷对于官员的选拔,以往都是从上到下,若是引入考试,则还可以由下而上。在京的官员估计是没那个兴趣,不过偏远之地的末流官员,若是看到有机会可以考到产业部和少府,应当是很有动力的,他们学习起具体的‘事务技能’,也定然更有动力。”
“可是陛下,这样一来会不会导致在任的官员,不以本职为先,而专事考试?”
这倒也是个问题。
君臣同时思考起来。
王鏊首先想到,“陛下,倒不如设个上限。”
“怎么设?”
“在任的官员报名考试的次数,每人只可以考两次。考了两次仍不中,不得再考。”
“是个办法。”朱厚照也补充,“再加些条件,将年龄设定为三十五岁之下,事务官是要干活的,一把年纪的考进来朕也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