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老朱,咱说好的不急眼!(21)

作者:南边不亮北边亮 阅读记录


“你是他的学生,学生求教老师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

听到这话,朱标恍然大悟。

自己的父亲说的不错,为什么不去求教苏师呢?

这三日被此事困扰,一直都无法找到解决的办法,竟然连求教苏师这种简单的事情都忘记了。

实属灯下黑了。

不过倒也不能怪朱标,毕竟现在的他仅仅十五岁。

苏璟所教导的,又是超越时代的知识。

这带来的头脑冲击可不是一点半点的。

短暂的交流之后,朱元璋和马皇后两人便准备离开了。

他们过来的目的,一是为了看看儿子朱标的情况,二是为了感谢苏璟。

如今都做完了,也是该离开了。

回去的马车之上,朱元璋和马皇后共乘一个车厢之内。

“苏先生倒是一表人才,又有这等才能智慧,我问过了,他尚未婚配,我寻思着给苏先生找一良缘,只是咱们的女儿都太小了,没有合适的,那就只能在大臣的……”

马皇后开启了自言自语模式,絮絮叨叨的想为苏璟找个老婆。

在这封建社会,结姻亲是极为好用的关系维护手段。

只是马皇后细数了许多女子,却始终都摇了摇头。

“苏先生之才,一般的女子还真配不上。”

马皇后有些无奈道。

“重八,你有什么想法吗?重八?”

她不由的朝着一旁的朱元璋问道。

然而,此刻的朱元璋眉头紧锁,完全听不见外界的声音。

虽然他安慰朱标说的很好,但那是在朱标的面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铁器牛耕的出现让奴隶制社会转变成了封建社会。

当出现新的提高生产力的生产工具出现的时候,土地私有制会消失,封建王朝会消失。

……

这一条条的理论在朱元璋的脑海内不断的回响。

他试图找到其中的漏洞,以证明大明朝是可以绵延万代的。

这是最简单的办法。

然而,朱元璋找不到。

思绪越堆越多,朱元璋的眉头也是越皱越紧。

太难了!

难道苏璟所说,便是事实吗?

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在未来的某一天,全部都会消失?

朱元璋不愿相信。

他的神色郁结,气血也开始不顺起来。

“重八!重八!”

马皇后立刻拍起了朱元璋的后背,将他从自我的思考拉了出来,同时帮他顺顺气。

“呼~~~~呼~~~~~”

朱元璋大口的喘着气,郁结的气血也渐渐的舒缓。

马皇后关切道:“重八,儿子和你说什么了,竟然让你如此烦忧?”

来之前还好好的,这刚回去就这副样子了。

必然和儿子朱标脱不了关系。

朱元璋深呼一口气道:“妹子,不是标儿,是苏璟。”

“苏先生?”

马皇后一愣,问道:“苏先生又说什么了?”

朱元璋沉默了一会,看着马皇后说道:“苏璟教了标儿一套理论,最终的结论是大明会亡。”

“而我刚刚思索许久,想要找到其中的漏洞,却始终都无法找到。”

“妹子,我是不是该杀了苏璟!”

一瞬间,朱元璋杀气毕露。

不能解决问题,那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有时候,老朱的手段就是如此的简单粗暴!

马皇后立刻道:“重八,你冷静点!”

“苏先生是标儿的老师,你杀他让标儿如何自处?”

“再说苏先生的理论你无法反驳,杀了他之后,事情就能解决吗?”

不得不说,马皇后成功的遏制了朱元璋的杀念。

几句话,就让朱元璋打消了杀死苏璟的想法。

是啊,杀了之后呢?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道:“妹子啊!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呐!”

第二十五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紫禁城。

奉先殿内。

刘伯温奉召而来,有些狼狈。

只因为朱元璋的命令,下的是相当的急切。

刘伯温刚一过来,便看见朱元璋那凝重的脸。

又出事了!

刘伯温心中咯噔一下,作为朱元璋打天下的最大谋臣,他是很清楚朱元璋各个表情意味着什么的。

出事了,而且是大事!

难道是太子?

苏璟对太子做了什么吗?

刘伯温在内心猜测着,但表面上则是一直保持着平静。

“伯温,你过来,看看这个。”

朱元璋开口了,却没有提什么事。

“是,陛下。”

刘伯温抬头,来到了朱元璋的办公桌前,看到了一份誊抄好的文案。

他微微躬身,仔细的研读起来。

一开始,他只是有些奇怪。

因为看不太懂,一些乱七八糟的名词,全是刘伯温第一次听说。

不过随着越看越深入,刘伯温皱着的眉头也渐渐的舒展开来。

当明白的名词的概念,再结合整个脉络,刘伯温不由的连连点头。

太有道理了!

他的脸上甚至浮现出喜色,只因为他看到了自己不曾见过的风景。

但。

随着刘伯温不断的继续阅读,他的额头出现了汗水。

豆大的汗珠不断的滴落,刘伯温甚至来不及擦拭,直觉的心头震撼无比。

“怎么样,伯温,看完了吗?”

朱元璋朝着刘伯温问道。

刘伯温低头道:“陛下,臣看完了。”

说话间,刘伯温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但内心的震撼却始终都无法平复。

只因为那最后一句话,实在是太过惊人。

“既然看完了,那就说说看吧。”

朱元璋语气平淡,似乎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刘伯温清楚,这样的朱元璋,才是最可怕的朱元璋。

他不能说错话!

简单的整理了一下思路,刘伯温回答道:“臣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一定完全正确。”

朱元璋继续问道:“道理在哪里?又是什么地方不正确?”

滴答!

滴答!

汗水再度从刘伯温的头顶滴落,他回答道:“臣以为,过去之事,这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言,说的是正确的。”

“夏商周到秦的转变,非常完美的印证了这句话。”

“然而,未来之事,却有一定的瑕疵。”

“新的生产力工具出现,势必带来社会的变革,从而导致经济基础的提高,再影响到上层建筑。”

“这一点乍一看没有错,但却有一个大问题。”

“周到秦,经历了春秋战国时代,是秦以坚兵利箭扫清六国,确定统治地位之后,才有了土地私有制。”

“如今我大明朝兵强马壮,正是强盛之时,若是能在新的生产力工具出现时将其掌握,那天下,就依旧是我大明的!”

要说这刘伯温还是会说话的。

朱元璋喜欢听什么,他很清楚。

这一番回答里,说不上滴水不漏吧,但至少让朱元璋听着没那么难受。

过去之事已成定局,从后来者的眼光来说,必然是正确的。

因为是先有结果,再有结论。

而未来之事尚未发生,至少以当前者的目光来说,一切皆有变数。

只可惜。

这未来之事只是对于朱元璋和刘伯温而言。

对于苏璟而言,那都是过去之事了。

当然,朱元璋和刘伯温并不知道。

听着刘伯温的回答,朱元璋微微点头道:“那么伯温你以为,大明如何才能掌握新的生产力工具呢?”

为了大明的千秋万代,朱元璋可谓是想尽办法。

刘伯温愣住了,但他的反应很快,当即说道:

“臣才疏学浅,或许陛下可以去请教苏璟。”

事实上,看完这份惊天动地的文字之后,刘伯温就已经猜到和苏璟脱不开关系了。

也只有苏璟才有这么大的胆子,动不动就说大明将亡。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