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大明1805(942)
作者:王子虚 阅读记录
以人类自己的工业设计逻辑来看,这就属于脑子有病的设计。
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最早的脊椎动物的眼睛,长在自己的后脑勺上。
脊椎动物的头部经过多次突变,最初的后脑勺变成了后来的前脸,整个头部前后翻转了一次。
眼睛没顺着头皮绕一个圈,而是发生了像脱袜子一样,原地前后内外翻转的突变。
这样突变之后眼睛方向对了,虽然问题很多但是凑合能用了,于是就这样修修补补的继续用了。
到这里还不算完,演化历史上还出现过“后悔”的现象。
有些动物身体的某些功能,在某一个时代对他们而言,好像没有什么用处。
所以这种功能消失,同时其他有用的能力增强的突变,就可能成为有益突变而被保留下来。
但是到了下个时代,原来这个功能又有用了。
所以活下来的族群之中,出现了类似功能强化的群体,又在时代成了新的主流。
但是后来突变出现的有用的功能,跟上次突变消失的功能,通常都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形式和构造。
既然是突变,那就是没有规划的,只是碰巧了跟原来功能类似而已。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了。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又有人类和灵长类的眼睛……
哺乳动物刚刚出现的时候,基本都是类似老鼠的形态,也都是昼伏夜出的习性。
所以感知红色和绿色的能力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感知光线强度的功能的用处很大,能够让他们在黑暗中看清楚东西。
早期的哺乳动物中的某些个体突变,导致感知红色和绿色的细胞弱化,感知光线强度的细胞增强的了。
看世界的画面变成了黑白色的,但是不同光线对比格外的强烈。
这种突变在当时是有益的,带有这种突变的个体能够找到更多食物,进而留下了更多的后代。
后来哺乳动物体型增大了,开始竞争白天的生态位了。
特别是猴子们开始上树吃水果了,就需要通过颜色分辨果实是否成熟了。
猴群中有些个体的意外突变,导致它感知光线的能力减弱,但是能够分辨红色和绿色色了。
这在这个时代也属于有益的突变。
它们能够找到更多的成熟的果实,因而也能活下来并留下更多后代。
现在的人类都是这些猴子们的后代。
这次突变和眼睛翻转的突变一样糊弄,控制红色感光细胞生成的基因不稳定。
人类发育的过程中,这个基因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失去感知红色的能力,变成医学上的红绿色盲。
人类和灵长类生物,可能是所有动物中眼睛的病变概率最大的物种……
因为他们这双眼睛整的实在太凑合了。
像这样突变随时都在出现,只是大部分突变都没有什么意义,人们感觉不到就没了。
就像有些人会突变出类似鸟类的四色视觉。
但是这种突变无法直接提升存活概率,也无法直接提升繁衍后代的机会,也就无法特化并固定下来。
我们能够看到的“进化”结果,其实是一种总体上的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和成功者才能存活和发声。
失败者直接没了。
所以观察世界上存活的动物的演化历程,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朝着成功结果努力过。
实际上都是首先瞎变,最后再筛出有用的结果。
用计算机程序比喻的话,生物的这种突变全部都是开篇瞎写一大堆,最后找一个能正常运行保留下来。
根本没有人去管这个能运行的语句为什么能运行。
脊椎动物的眼睛,这种内外前后翻转的傻缺设计,竟然一直持续运行了几亿年之久。
后续的所有修正,都是在这个傻缺设计基础上做的。
还出现过本来这个功能没用,所以就随手给删了,结果后来发现还有用,就另外写了一份的情况。
删的过程和写的过程,也都是能运行就行的水平。
人的眼睛也是能看到红绿色就行,颜色不够准确或者偶尔出点小毛病,不影响整体运行就可以了。
同时还有一大堆不知道有用没用,随时都可能变化的参数和定义。
所以也会出现返祖,或者是缺失的情况。
这些突变一代一代积累起来,就是无数个能运行就行的东西,强行堆砌成了巨大的山脉。
用计算机程序来对比的话,复杂动物的基因里面全都是屎山代码。
人类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人类的眼睛就是这座屎山上最为挺拔的高峰。
以至于让人类的脑子不断演化,发展出了超乎寻常的画面渲染和补全能力。
最终导致人类成了最容易被视觉欺骗的动物。
成熟的基因编辑技术,能让人类终于有机会解决基因中积累的这些问题。
也就是去重构这座积累了数十亿年的屎山。
如果真正完成重塑,对于人类这个物种而言,就是一种生命性质上的升华。
解决了这些遗留的问题,会理所当然的增强人类的生命力,也会直接延长人类的健康时间。
人类的身体素质肯定会直接增强,同时寿命有可能直接达到现在的两三倍。
就像设计不合理的机器重塑之后,运行的更加轻快和顺畅了,能够运转的时间也会延长了。
效率低下的屎山垃圾代码被整体重塑,整个程序的运行效率直接上升很多倍。
这就是单纯的修正已知问题,就应该会产生的被动效果。
既然可以做整体基因编辑了,那也就可以主动增强某种特性,主动延长人类的寿命了。
高级动物的体细胞的分裂次数是有限的,超过一定次数后会逐渐衰老,最终整个身体衰老到死亡。
大明的工匠可以通过基因编辑,直接取消细胞分裂次数限制。
但是他们也早就通过生物研究知道,动物体细胞分裂的次数越多,发生癌变概率也就越大。
大部分癌细胞,就是突破了分裂次数限制的细胞,但它们对于动物而言是致命的。
所以高级动物的体细胞,分裂次数有限制的性状,对于动物而言是有益的。
最初的那些最简单的动物的体细胞,本来是没有分裂次数限制的。
分裂次数限制,也是在地质历史级别古老年代发生的,某些有益突变被保留下来的结果。
但是与此同时,如果一种生物的所有的细胞,全部有分裂次数限制的话,那这个动物种群显然是无法长久延续的。
动物种群要持续存在就需要繁衍。
而任何形式的动物繁衍行为,在微观层面上都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现在活着的所有生物身上的所有细胞,都是几十亿年前的最早的地球生物细胞分裂出来的。
这些细胞已经持续分裂了数十亿年。
只是积累了无数的突变,才呈现出了现在人们看到的样子。
所以现在这些高级动物的身上,也都会有一些特殊的细胞,是没有分裂次数限制。
不过动物们有额外的手段控制癌变概率。
所以动物细胞分裂次数限制这件事情,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
“高级动物的细胞分裂形式,被按照适合生命延续的需求,分别限制在了合适的范围内。”
这种具有多重限制条件的结果,不可能一次突变直接实现的。
只能是多次突变积累出来的。
现在拥有这些合理分裂限制的动物,已经却成了整个世界上的绝对主流。
没有限制的动物都在最为不起眼的边沿地方。
基于这样的理论和现实,现在人类即便有了基因编辑能力,也不敢直接完全取消细胞分裂限制。
只能利用基因分析获得技术,在一定范围内放宽限制。
保持癌变概率可控,同时尽可能延长细胞寿命,同时尽可能保持细胞活性。
进而增加细胞分裂的次数上限,同时延长细胞分裂的间隔时间。
确保分裂增长过程是正常和谐可控的。
而不是癌细胞纳音,出现不可控的无限制的分裂增长。
上一篇:鱼肠剑(出书版)
下一篇:从秦朝开始的长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