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805(88)
作者:王子虚 阅读记录
朱简烽顿时反应过来,“好圣孙”,是指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
朱瞻基的爷爷,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对他的长孙朱瞻基的评价,就是好圣孙这三个字。
以至于后来很多人都认为,是好圣孙朱瞻基讨到了爷爷朱棣的欢心,才帮助他的父亲朱高炽保住了皇位。
现在的大明皇帝世系,正好都是朱瞻基的后代。
这让朱简烽更加的烦躁了,长期积累在心中的压力彻底爆发,以至于有些语无伦次的失态了:
“这也不合祖制啊!二哥他已经四十五岁了!
“世祖之后的列祖列宗,登基年龄最大的也才三十八岁。
“其他祖宗都在二十八到三十二岁啊,父皇怎么能选择四十五岁的二哥啊!
“关键是,二哥他有什么能力?他哪里能够比得上本王!”
曹振镛苦笑着轻轻摇头说:
“殿下,其实没有你说的这个祖制,那些都只是惯例而已。
“关键是,世祖皇帝有言,祖制就是只要有利于江山社稷,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一切祖制皆可变。
“就算是真的有祖制,陛下也能搬出这一条圣言来修改。
“二殿下的能力相比您而言也许不算特别优秀,但是终究是完全通过了所有考核与实训的。
“最为关键原因,还是二殿下有个好儿子,彻底的抓住了陛下的心思。”
朱简烽愣神了几秒钟,然后猛地瞪大了眼睛,看着曹振镛大声说:
“曹军机,我现在应该怎么办?我要不要去西洋海角?”
面对朱简烽最后的灵魂拷问,曹振镛闭着眼睛考虑了几秒钟。
最终没有……也不可能替朱简烽作决定,而是把各种情况都说出来,让朱简烽自己决断:
“殿下如果按照陛下的要求要求,到西洋海角去办差,那以后应该不会受到特殊对待,应该与其他皇子无异。
“殿下如果拒绝前往,那就是要抗旨了,也就是要彻底放弃正常手段了。
“然后,成则不用说,若败……轻者剥夺爵位,重则终身圈禁……
“陛下提前了十天,直接下达了给您的差事,没有事到临头下旨意,当场直接架着您上路。
“这既是给您选择和准备的时间,也是一种无所畏惧的坦然和霸道,陛下也许想要看看您能做出什么来。
“殿下可以自己考虑,您如果不去西洋海角,能够有几分把握成事……”
朱简烽听着这些简单的情况,根本就没有怎么仔细思考,就有气无力的坐回了位置上:
“我根本没有任何把握……”
仁武朝之后的大明,已经逐步转化成了近现代的国家,不再是古典时代的王朝。
正常公务不再因人成事,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因人设职,而是先定职务权责范围,再安排人员去任职办事。
皇子和宗室们,虽然可能担任着各种各样的官职,但却都是被塞进国家机器的零件,没有超脱规则和职权的能力。
他们通常的没有机会,也完全没有必要,专门去发展朝堂的大臣,作为自己的办事班底。
大臣通常也不会接受这种发展,绝大部分也都不会像古代那样,主动去提前投靠某个皇子作为自己的“主公”。
因为这些皇子们在登基之前,要和普通官员一样在地方上工作十几年。
无法直接回报那些想要直接投效自己的臣子,无法以自己为中心经营有君臣从属关系的党羽集团。
他们成为皇帝之前,可以有互相依赖的属下或者盟友,但是很难有以命报效的臣僚。
等到成为继承人之后很快就登基了,也就不需要某个官员专门投靠了。
第92章 没有人比我更懂如何跟蛮夷打交道了!
皇子们在教育完成之后,通常是刚刚成年的时候,就会被直接送到地方上,参与所谓的施政实训。
像是刚刚大学毕业,刚刚考取了秀才功名的普通人一样,要去当真正的基层办事官吏。
普通官员三年一考,而施政实训的皇子和皇孙是两年一考,跟普通官员彻底错开考核升迁的周期。
普通官员考核通过未必升迁,升迁未必改变任职的地区。
皇子拿到了“劣”的考评会直接淘汰,拿到“平”的考评会异地平调,两年后再考核一次。
拿到“优”、“良”的考评会升迁到异地,去担任更高一级的官僚,进入下一轮两年期考核,如此不断向上。
他们在地上任职十余年后,官职级别通常都上升到布政使级,年龄较大的会每两年换一个布政使司任职。
老皇帝会在临退休的前几年,把年龄合适的皇子召入京师,分配到各部担任侍郎,进行最后的考察和筛选。
这个周期通常只有一到两年的时间,被选中的皇子会升为吏部尚书,没选中的去其他各部任职。
继承人升任吏部尚书之后,通常再过两年就可以即位了。
在这整个过程中,皇子们当然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党羽,只不过绝大部分都会分散在地方上。
随着不断的错位升迁,不断的跟皇子们隔离开,很难始终保持密切的关系。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皇子只会记得某个人有能力,以后自己上位了可以用,这种现代官僚之间的关系和印象。
无法得到古代社会那种,以臣子姿态侍奉自己属下。
更为关键的是,跟皇子长期共事过的地方官僚,不允许在新皇登基之前升迁入京师。
所以皇子在登基之前,在地方上就算是有党羽,在储位竞争上也帮不上大忙,登基之后才能用得上。
至于说高官主动去地方上投资某个皇子,这种情况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只是难度太大了,回报周期太长了。
皇子无论优秀与否,都要在地方任职十几年。
这期间无法给投资者任何回报,投资者还要担十几年的风险,等皇子回到京师自己也该退休了。
如果真的看好某个皇子,不如让家族子弟去地方上投靠,等皇子登基之后把家族子弟召入京师为官。
皇子到京师接受筛选的那一两年的时间,也不足以在朝堂上发展出有力的稳固班底。
皇子能即位的时候,现有的尚书们大部分都该退休了,没必要去凑从龙的功劳,万一选错了晚节不保。
老尚书们的退休时间不完全固定,但是按照惯例会跟老皇帝一起退,除非老皇帝要求他给新皇帝多帮衬几年。
军机大臣和内阁大学士们,也许会稍微年轻一点,但是也已经没有可能升迁了。
至于次一级的,侍郎等中高级的大臣,也许有投机的想法。
但是时间窗口太短了,很多人还没有拿定主意,继承人就已经定下了。
也正是这一两年的短暂时间,让皇子们不至于形成深厚的党派阵营,普通官僚们不用担心没有投效而被打击。
等到继承人的身份定下来之后,继承人也没必要再去发展自己的党羽了。
继承人已经得到了老皇帝的认可,在登基之后所有臣子都是自己的公开党羽,还有老皇帝的直接照拂。
这种继承人为什么还要去拉拢官僚?
所以仁武朝之后,皇子们有自己的党羽,但是都在地方上,登基后才能用的上。
皇位继承人,在京师的高层官僚之中,没有也不需要死忠类型的党羽。
老皇帝会在六十岁退休,自己会在三十多岁的壮年登基。
根本不需要去冒险,收益和风险完全不成正比。
在如今的大明朝野上,也已经没有古典时代的那种,大臣提前投靠某个皇子作为未来主公,形成互相绑定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土壤了。
甚至很多大臣面对皇帝的心态,都不再当作是古典时代的人主了,而是类似最高的上司官僚的心态,更何况是不确定的皇子。
说白了,民智已经逐步开启了。
上一篇:鱼肠剑(出书版)
下一篇:从秦朝开始的长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