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大明1805(751)
作者:王子虚 阅读记录
就又有了一种顾左右而言他的感觉。
然后威廉三世不管现场的人是什么感受,就直接转身离开了现场。
然后现场再次乱成一团。
有些人比较委婉和收敛,跟自己熟悉的人抱怨国王的态度不够强硬,只知道苟安于富贵,购房无志于天下。
但也有些人比较冲动和直接,直接在人群之中大声嚷嚷:
“霍亨索伦在逃避问题!”
“统一德意志说了这么多年,王室和朝廷始终没有任何实际的动作!”
“战争整合邦国是普鲁士唯一能做的事情,如果不能在战场上打败奥地利,普鲁士还有什么资格领导德意志?”
“普鲁士本来就不是德意志的国家!”
然后这些大声嚷嚷的人,就被威廉三世留下的特殊的卫士记录下来了。
威廉三世不是要直接把这些人怎么样,而是要将这些情况记录,当做对这些人的政治审查要素。
继续观察这些想要当意见领袖的人,是否真的站在普鲁士这一边。
如果对方对普鲁士和霍亨索伦意见真的很大,那以后他们也就别想要在普鲁士获得什么地位了。
相对于偏向激进的普鲁士国王这边,普鲁士的老对手奥地利那边的情况就更加复杂了。
奥地利本身就是一个缝合怪,是哈布斯堡家族曾经统治的土地纠合在一起的,境内的族群关系错综复杂。
现在船上的人,也是来自整个奥地利全境,对各个族群的人都有所照顾。
奥地利的皇帝试图“一碗水端平”。
但是奥地利境内的其他族群和精英们似乎并不怎么领情。
看上去似乎是奥地利皇帝越是照顾其他族群,这些族群的人就越是争执不断。
然而,实际上,奥地利皇帝试图搞平等的根本原因,显然还是它很难真正的控制整个奥地利的局势。
这个缝合怪本身本来就有一堆问题的现实才是原因,奥地利皇帝就算是努力争取平衡各族却得不到回应才是结果。
奥地利皇帝其实并不是真心的想要平等对待各个族群。
因为与其他国家类似的原因,奥地利国内在持续了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之后,迅速陷入了停滞和衰退状态。
缝合怪帝国本来就有的矛盾迅速变得尖锐起来。
各个族群都认为是其他族群的原因,导致帝国局势变得艰难,导致自己的生活变得困难。
进而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冲突和争执。
在这种情况下,奥地利皇帝为了维持帝国的存在,打出各族群和邦国平等的旗号。
如果可以的话,奥地利皇帝当然希望当至高无上的君主,而不是放下姿态去安抚各个族群的民族主义者们。
这次前往大明的旅途,奥地利皇帝将各族的意见领袖们聚到了一起,直接给了这些人直接争论的平台。
所以船上每天到处都有人互相指责,如果不是他们顾虑自己的身份,如果不是皇帝的卫队维持秩序,可能已经爆发很多次学者之间的争斗了。
奥地利皇帝意识到这件事情之后,干脆不去跟那些新生代的学者打交道了。
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的船舱里面,跟帝国的贵族和官僚们在一起,考虑和讨论奥地利未来的问题。
奥地利皇帝的主要心思,放在对面的普鲁士人和露西亚人身上。
现在泰西各国的情况都不好,而战争又是转移国内麻烦和问题的有效办法。
相对而言,内部情况最为复杂的奥地利,艰难的维系现有的统治的奥地利皇帝,当然也是想要发动对外战争的。
但是他们讨论和分析过之后就发现,无论奥地利把哪个国家当作目标,都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更何况,奥地利周围的国家,并没有明显的弱国。
普鲁士和露西亚自不用说,就算是奥斯曼和撒丁意大利,都是奥地利无法战胜的对象。
因为奥地利内部各族群严重割裂,皇帝能够直接动员的民众规模太小了。
就算是强征了士兵,也很难保证有了民族主义倾向的年轻士兵的忠诚。
哪怕是奥地利地区的德意志人的忠诚也很成问题,因为他们之中有很多都是心向普鲁士的。
因为他们觉得,普鲁士是德意志人为主体的国家,而不是奥地利这种缝合怪。
自己的生活变得困难,一定是其他族群的垃圾拖累的。
只要能够并入普鲁士,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到时候完全统一的德意志,一定能够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到时候在反过来征服奥地利境内的其他族群国家,把那些地方变成德意志人的殖民地。
所以奥地利皇帝虽然想要战争,但是现在却只能努力的寻求自保。
非常小心的关注普鲁士和露西亚的动向,担心普鲁士和露西亚会突然联合袭击奥地利。
这次亲自前往大明,也有想要获得大明的保护和承诺的想法。
毕竟大明是国际联盟的盟主。
第519章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所有的泰西国家的使团的船上,法国代表团船上的情况似乎是最为和谐的。
因为法国是目前泰西各国中局势最为稳定的。
再加上持续十余年的和平,从普通官员到民间的学者们,大部分都没有去考虑战争问题。
在法国国王的船上的议论话题,更多的偏向于纯粹的学术讨论、游览记录以及文学创作的层面。
有一群法国的博物学家,正在分析和验证世界各地的动植物的形态和关系。
这个世界的这个时代,生物演化的话题已经非常热门了。
主要是科技已经发展到了二十世纪的水平,人类对世界的探索能力也同步提升了。
全世界几乎的所有地方,人类都已经能够正常的抵达了。
顺应时代的相应的观察和思考,也相比原有的历史上更早的出现了。
更何况,大明的世祖光武皇帝的圣言录里面,有些圣言涉及到了物种演化的问题。
虽然不是专门说明物种演化,但是却侧面给出了方向性质的讨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句,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而且,就算是在原本的历史上,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时候,物种演化和变化的概念都已经形成了。
拉马克在1809年出版的《植物哲学》中,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假说。
原版历史上的拉马克此时明确的提出了物种进化的概念。
虽然在进化的原理猜测上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当时的人已经有了物种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观念。
这个世界的拉马克现在还活着。
他这一世的理论,比前世要更加的成熟复杂,影响也要更大。
目前这个范畴的研究者们,以及了解这个领域的贵族和学者们,基本都已经认可了“物种可变”的概念。
目前主要争论的点,在于物种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以及对变化的规律的总结。
以及,不同的人类族群之间,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变化规律。
由于大明人的存在,大明人、泰西人、天竺人、大食人、殷洲人、墨洲人族群之间的差异和关系,更是泰西相关领域内最为热门话题之一。
大明为什么强大,是否与大明人天生更优秀有关系?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需要深入讨论,目前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人,都认为是有关系的。
大明人就是比泰西人优秀,泰西人比墨洲人要优秀。
问题是大明人为什么优秀,他们是怎么变得这么优秀的?
我们找到了规律之后能不能变得同样优秀?
当然,他们最想要证明的事情,是他们与大明人之间的差异更小,与墨洲人之间的差距更大。
很多时候,生物学和历史学,都是为社会学服务的……
对于这些变化规律的总结和分析之中,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一派。
生物的某项能力,能够为其生存和繁衍提供实际的助力,那这项能力就会不断地增强,反之则会衰退。
这些不断增强的能力,能够被它的后代所继承,进而一代比一代更强。
上一篇:鱼肠剑(出书版)
下一篇:从秦朝开始的长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