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大明1805(735)
作者:王子虚 阅读记录
所以原理简单的“小男孩”没有做爆炸实验,直接用在了实战上。
枪式原子弹的缺点也很明显。
核燃料总共就分成了两份,或者可以说是两大坨。
发射药的作用仅仅是将两坨燃料推到一起,爆炸近乎完全依赖于自然临界状态引发的核裂变。
所以制造一枚枪式原子弹,使用的核燃料的总质量必须超过其自然临界质量。
燃料内部的裂变一旦发生,燃料球体就会被炸的四分五裂。
质量下降,核裂变也就无法继续维持了。
所以枪式原子弹的绝大部分核燃料都会被浪费掉。
铀在自然状态下的临界质量是四十八公斤,美利坚的“小男孩”装了五十一公斤的铀二三五。
最终只有大约百分之一点五的质量,也就是七百六十五克发生了裂变。
总共释放出了相当于一万五千吨标准炸药的能量。
其他绝大部分都变成了残留物。
内爆式原子弹的设计思路,是将核燃料分成很多份,排布在球形外壳的内表面。
每一份核燃料背后,都要装一块化学炸药。
引爆这种原子弹的时候,将所有的化学炸药同时爆炸,将所有核燃料同时推向球心位置。
这样能够利用发射药提供的推力,为聚集在球心的核燃料增加压力。
让核爆炸的能量不会立刻向外扩散,能够让裂变反应维持的时间尽可能略微增加一些。
这其实是常规炸弹爆炸的原理。
燃料在封闭的环境中燃烧,燃气膨胀产生的巨大压力,将所在弹壳撑的四分五裂。
在弹壳裂开之前,内部的燃烧都将持续。
虽然这个时间在人的感知中仍然很短,但是相比自然开放状态下燃烧已经增加了“很长”。
更关键的效果,是这股压力还能压缩原子核和中子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加中子击中原子核的概率。
基于这些原理,内爆弹使用的核燃料的重量,可以低于核燃料自然状态下的临界质量。
钚在自然状态下的临界质量是十六公斤,但是美利坚的“胖子”却只装了六点二公斤的钚二三九。
最终大约有百分之二十的质量,也就是一点二四公斤的钚发生了裂变。
最终释放出了相当于两万吨标准炸药的能量。
内爆式核弹的优点很明显,缺点或者说是难点当然也很明显。
关键是让分散的核燃料,被炸药推到球体中心的时间,能够尽可能的接近。
按照美利坚的经验,炸药爆炸时间相差不能超过七毫秒。
这一来要求有足够精确的计算力,知道要怎么设计和布置以及控制整个系统。
球壳的尺寸和曲率,核燃料的距离和分块方案,引信和炸药的质量和释放的能量。
二来要求有有足够的技术水平,要实现和确保所有核燃料能够在七号秒内聚合。
让炸药和引信质量足够稳定,让球体的外壳足够的均匀坚固,让核燃料的分割和安装足够精准。
最基本的要求,传统化学引信是不行的,最起码要有电子雷管。
美利坚担心这种设计能否真正成功,所以先在本土的沙漠里面试爆了一颗。
内爆式原子弹虽然有困难。
但在二战以后的技术工艺水平下,对于当时的大国而言也不算是太过困难。
而且这个设计思路还能继续优化。
继续减少装药量,继续缩小原子弹的体型和重量,从几千公斤缩小到几十公斤重,可以一个人直接扛走。
内爆式原子弹可以算是核武器小型化的基础。
美利坚最早的“胖子”的重量有四千五百多公斤,爆炸当量两万吨。
邱小姐只有一千五百公斤,爆炸当量却有三万吨。
因为邱小姐从一开始设计,就知道要按照正确的方向去优化重量了。
大明也有朱靖垣的经验,工程管理方式也类似。
大明的新元素工程,从一开始就是直奔内爆式原子弹而去的。
枪式弹相关情况,仅仅在理论研究阶段出现,没有进入实际设计和生产阶段。
现在大明新出炉的这批“茶叶蛋”,重量都直接控制在了两吨以内。
大明现有的轻型舰载攻击机都能带得动。
也就是说,它们甫一诞生,就已经具有很强的实战意义了。
在前世的1953年之前,美利坚服役的MK4型原子弹,只能算是“胖子”的优化版。
投掷重量高达四千九百公斤,只能由当时的B29轰炸机携带。
MK4型原子弹一共生产了大约550个,战略值班B29轰炸机只有三十五架。
在1953年之前,美利坚的原子弹,其实都只有相对有限的实战能力。
当时它们在事实上也只能用于对付日本这种中小国家。
对于红色露西亚和赛里斯这种大国,这些原子能武器和载具是有心无力的。
一旦在战争中使用,反而会将局势拖到无法挽回的境地。
所以在高丽半岛战争上他们其实不敢用。
1952年服役的MK5型原子弹,重量降低到了一千五百公斤以内,实战能力大幅度增强了。
大明的“茶叶蛋”已经接近了美利坚五十年代的水平。
当然,最为重要的问题,还是要确保它们能够真正的正常爆炸。
护送“茶叶蛋”的羽林右卫的人员,与负责港口管理的金吾右卫人员完成了通报。
然后将四个盛放“茶叶蛋”的专用货仓继续留在船上。
将两个货仓小心翼翼的转移下来,装上了码头内部的专用运送列车。
每一枚“茶叶蛋”的重量只有两吨,但是都单独安排了一个专门设计的集装箱。
羽林右卫留下一部分人员,继续在码头和船上守卫。
另一部分人员随同朱昭燮登上“茶叶蛋专车”,护送两枚茶叶蛋前往内陆试验场“煮蛋”。
列车保持六十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朝着天南大陆的内部内陆前进。
铁路两侧的景象,从沿海湿润的林区,慢慢过渡到草木稀疏的荒原,最后进入了荒凉的戈壁大漠。
大明在天南大陆最重要铀矿矿场,也就在这条铁路的旁边。
开采出来的矿石,也是从这条铁路运输到港口,然后装船运往新天府使用的。
列车穿过了矿区之后,又在沙漠内行驶了八多公里。
最终,抵达了距离南安州港口近千公里的内陆,非常靠近整个天南大陆最中心的位置。
在这片最为广阔的大漠里面,有一片孤零零的建筑。
这里不是羽林左卫的正式驻地,而是一个最前沿的试验指挥中心。
列车抵达之前,羽林左卫已经收到提前的告知,相关人员已经做好了试爆前的准备。
列车抵达的时候,试验指挥中心已经是一片肃杀之气了。
全副服装的士兵值守在各个关键位置,负责测试的相关工匠也在自己的岗位上等待。
在朱昭燮的见证下,护送“茶叶蛋”过来的羽林右卫,与驻守在指挥中心的羽林左卫完成了交接。
工匠们打开运送“茶叶蛋”的集装箱,对货物本身进行了非常仔细的检查。
确认所有情况全部正常后,基地继续保持警戒状态。
羽林左卫将一枚茶叶蛋停放在实验中心,另一枚装上了专用的越野卡车。
一队卫兵护送一批工匠,乘坐其他的客车跟随卡车,前往指挥中心西北方向两百公里外的地面试验场。
朱昭燮也跟随试验队伍一起前往,他要亲自参加所有的试验任务,好给朱靖垣报告。
第一枚原子弹将在专门的试验台上引爆。
试验台一个专门建造的铁塔,高度是一百零八米,是煮“茶叶蛋”的“炉架”。
车队抵达试验场之后休息了一天,同时确认现场前几天的风向和气候信息,以及对未来几天的评估。
再次检查茶叶蛋和现场的人员和设备,然后将“茶叶蛋”吊装到“炉架上”。
茶叶蛋吊装完成,接通所有的控制线路,调试好观测和记录设备,已经是大半天过去了。
朱昭燮做完所有的工作后,在当天下午亲自拍电报,向大明皇帝说明情况。
上一篇:鱼肠剑(出书版)
下一篇:从秦朝开始的长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