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1805(696)

作者:王子虚 阅读记录


大明最高军权属于皇帝,军机处负责按照皇帝的军事意图和目标,制定总体上的作战方略,规划军队和军工的发展方向。

除此之外的日常工作,还有收集和整理军事相关消息,总结实战信息和经验,审议兵部和都督府的提交的文件报告等等。

这个世界的大明官员和百姓,并不知道另一个世界的大清的事情。

在他们看来,负责筹划和讨论军机要务的地方叫军机处,军机处里面具体办事的大臣们叫军机大臣,都是非常贴切的命名。

登基以前,朱靖垣觉得,没必要为了一个名字,专门跟父皇进言修改。

老爹他肯定会觉得军机处的名字很合适,肯定会非常疑惑自己为什么要专门申请改名。

如果有改革,同时改掉名字,还能够说得过去。

但是不改职能,单纯改名字的话,朱靖垣当时就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办法解释。

所以也就一直没有提改名的事情。

现在自己当了皇帝了,再要去改这个名字话,力量上就是一句话的事情了。

有人硬要问起来原因,也可以直接回个“朕喜欢”。

而且,朱靖垣想要改名的东西还有不少,其中甚至包括武官系统的整个军衔和职务体系。

朱靖垣想把将校尉加上中下的军衔系统,改回到大明传统的品级、武职、勋位体系。

神州古代原有的官僚系统,包括文官和武官两个系统,对“爵”、“官”、“阶”、“勋”的区分,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成熟了。

“爵用以定尊卑,官用以分职务。阶用以叙劳,勋用以叙功。”

在大明,爵是公、侯、伯,明初有子、男,后不用,仁武朝之后再次启用。

职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把总,相当于实际的职务,直接对应管理的部队规格。

阶是都督、都指挥使、指挥使、千户、百户,可以视为某种形式上的军衔。

勋是柱国、护军、轻车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相当于勋章。

爵位,官职,官阶,勋位,相互之间都有明确区分,这套管理方案非常的成熟。

官员按照官职工作,按照官阶发俸禄,按照勋位发奖励。

但这个制度也有些过于复杂和严格,不同体系的身份待遇之间会有很大的差异。

官职高了官阶不一定高,官阶高了官职也不一定高。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是可能会出现“少将团长”见“上校师长”的情况。

这样两个人见面的时候到底以谁为尊?

哪怕制度规定了以官阶为尊或者以官职为准,实际使用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争执和麻烦。

所以在之后的宋明清三代,都在对这个系统进行优化更加实用性的调整。

逐步确定了以官职为主,以官阶品级为辅的“职”、“阶”分离传统。

主要以官职来确定俸禄和待遇,但是官阶系统仍然继续保存存在,作为同官职下的差异性辅助。

如果一个人的官职提升了,那官阶也会在近期直接升到对应级别上去。

如果一个人的官职始终不上升,那官阶也会停在一个阶段,卡在一个上限不能再升。

比如说,一个军官职务升到了师长,那军衔就在下次考核对应升到大校。

一个军官的职务是团长,那他的军衔最高只能升到上校了。

这样就不会出现团长军衔比师长高的情况了。

如果一个人在工部侍郎位置上干的很好,而且干满了两任了,而工部尚书也不到退休年龄,也就不可能直接把侍郎提成尚书。

但是可以给侍郎加一级品级,让正三品的工部侍郎,享受从二品的待遇,下次晋升的时候,也以从二品为起点,而不是正三品侍郎。

这种制度设计直到朱靖垣穿越的前世都还在理所当然的运转着。

遗憾的是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发生了扭曲甚至倒退。

在那个仁人志士寻找救国道路的混乱的年代,各方势力或是为了明确与过去割裂的决心,或是为了更彻底的学习泰西的制度,或是避免被旧系统侵染,都放弃了本土自行演化出的职阶体系。

那个九品十八级的品秩,本来可以算是神州本地演化出来的最终版本的军衔和官阶系统。

它最为简单,最方便普通人理解。

小孩子都知道正比副大,一品比二品大,没文化的大头兵也能直接理解。

还不容易产生混乱和误解。

用一品、二品的数字表示军衔高低,与都督、总兵的实际官职不可能混淆。

九品十八级也有了足够的容量。

将校尉士四级都加上大上中下四等编排,也才能凑出总共十六级,实际通常都只有十一二级。

九品十八级的体系中,把一品拿出去当加衔,都还剩下完整的十六级。

但是,清末建立新军的时候,大清旧有的官僚系统已经完全腐朽。

当时为了避免受到原有体系和人员的影响,负责人借助这个机会另起炉灶了。

由于泰西各国强势,清末开始历次制度改革,都理所当然的参考西式的军衔和官僚制度。

由于日本人更早的学习泰西人,而且正式职务通常也都是汉字。

所以很多制度和名称都借鉴参考了日本人的翻译。

然而,如果抛开工业水平不谈,单纯的看官僚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的话,西式的军衔制度最多也就是明初的水平,可能还不如。

将校尉加大上中下的排列,看上去非常的简单有规律,其实是本土调整后的完善成品。

泰西各国的军衔的本意,其实就是类似总司令、副总司令、师团长、旅团长、团长、副团长、营长、队长、副队长这样的意思。

和都督、都指挥使、指挥使、千户、百户这个系统是一样的。

且不说,这些军衔中的队长、副队长,如何与实际职务的队长、副队长简单区分。

单就说一个Captain,在海军系统就是指主力舰舰长,对应翻译军衔是上校。

到了陆军,Captain就变成了队长、连长、百夫长,对应翻译军衔是上尉。

不过泰西人也摸索出了与神州类似的方案,美利坚海军将领担任舰长的时候,无论实际军衔是什么,都会直接变成上校Captain。

所以朱靖垣就曾经设想,在保留现有的武官官职的情况下,把军衔改回到九品十八级。

同时恢复传统勋位散官制度,同时对应制作一套勋章。

但自己真的有必要这么做吗?

要是单凭“朕喜欢”,就给已经持续存在了很久的东西改名。

就一定要去改变已经形成稳固传统且没有问题的名称。

这对于皇帝的剩余而言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吧?

上一个到处改名的大明皇帝是嘉靖。

他还是有目的的去改的,是为了稳固和提升自己的权威,同时确定朝廷上的官员们的服从性。

看官员们会不会在这种事情上服从自己。

朱靖垣现在是不用测试的,肯定不会有官员梗着脖子拒绝自己的改名命令的。

但是,如果自己真的做,官员和百姓嘴上和明面上也许不说,心里面和私底下肯定有抱怨。

而且,将校尉的军衔制度,现在也运行的也颇为良好。

毕竟是经过了两个世界的检验的。

虽然看上去不如九品十八级那么的直观,但这套体系附带了一定的荣誉意味,到了少将就能被称呼为将军了。

九品十八级实际上也确实用不完……

回过头去考虑,世祖皇帝建立这套制度的时候,目的应该也是为了与旧军职区分。

建立一套完全自己控制的新体系和规则,再逐步将其他的体系打碎收编进来。

既然要与原有体系区分,他前世熟悉的将校尉系统就是最好的参考对象。

使用军机处的名字的时候,他估计也没有经过什么慎重的考量。

他设立的这个军事机构,在神州的传统语境下,确实适合用军机这两个字。

而且军机大臣的称呼,听起来也比参谋更加的重要,参谋应该会让古代人想到幕僚。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