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1805(6)

作者:王子虚 阅读记录


“第三,在当前局势下指定非常紧迫的最后时限,是很难得到相对有利的条款的,所以和谈时限要尽可能宽松。”

朱靖垣说到这里,稍微停顿的同时,再次环顾皇帝和大臣们的反应。

大家没有任何太明显反应,甚至有不少人在暗自皱眉,显然是觉得朱靖垣说的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废话。

朱靖垣也预料到了这种情况,如果没有这种基本的认知和觉悟,这些人也没有资格坐在这里,但是自己还是得说出来。

朱靖垣再次稳定了心态,似乎有些多余的再次询问:

“我的这三点前提,如果有哪位前辈不认可,请站出来说明理由,否则就表示,在座的诸位,全部都赞成这三点了。”

朱靖垣说的似乎是废话,但是大臣们却交头接耳起来。

大家是否知道那三条前提不重要,关于这三条前提的回应却非常重要。

前提的回应就是承诺,大家现在不说话的话,后面的讨论就必须以此为前提,不能再否认了。

现场的议论很快就停止了,军机大臣曹振镛开口说:

“紧迫的时限的确不利于谈判,但是时限也不能完全没有。

“现在前线战局焦灼,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弹药、物资,还有训练有素的士兵。

“所以谈判不能无限制拖延,我认为和谈时限不能超过六个月。”

世祖皇帝再兴大明之后,五军都督府的权威恢复,重新成为大明的最高军事机构。

同时对位朝廷的内阁,借用了大清军机处的名字,在武官系统增加了一个参谋机构,从五军都督府抽调人员组成。

所以,新大明的军机大臣,不是大清朝跪受笔录的磕头虫,而是军方最高参谋部的成员。

朱靖垣考虑了对方的身份后回应说:

“现在的技术有利于防守,防守损失比进攻要小多了,和谈开始后战斗烈度肯定会降低,消耗也就随之降低了。

“无论如何,六个月的时限都太短了,我认为前线至少应该再坚持两年的时间。”

曹振镛微微皱眉,下意识的看了眼右上方,皇帝朱仲梁和皇九子朱简烽。

朱简炎之前说过了,谈判结束之后皇帝可能就会退位,预订的继承人很可能就是朱简烽,这已经是半公开的了。

所以这个议和的期限,实际上等同于朱仲梁退位,朱简烽登基的期限。

大家都不想在这种话题上多谈,只能看向皇帝,让皇帝自己拿主意。

在一片安静之中,老皇帝朱仲梁扫视全场,轻轻吐了口气说:

“谈判时间截止到今年年底吧,靖垣你的三个前提大家都认可了,你继续往下说吧。”

朱靖垣稍微松了口气,对着老皇帝和周围的大臣们微微拱手,然后再次开口:

“基于以上三个前提,我认为朝廷首先需要在政治方面提供的配合,就是立刻把撤藩设省的政策确定下来。

“尽快确定和发布撤藩设省的条件和时间表,确定撤藩设省的后对藩国民众的安排,绝对不能再拖下去了。

“世祖皇帝时代大量设立藩国,是因为当时航行和信息传送速度有限,帝国无法直接掌控过于遥远的地方。

“譬如最遥远的南美新天府领地,当时的帆船顺着洋流季风来回一次,一整年都过去了,中央直辖根本无法实现。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帝国舰队只需要一个月就能抵达新天府,这比当时陆军去西域的速度都要快。

“与此同时,无线电中转天线搭配有线电缆,让我们可以迅速联络全球,不会因为通讯时间而错过决策时机。

“现在朝廷已经可以掌控最遥远的领地了,大模撤藩设省的前提条件已经成熟了。

“现在大量的藩国或明或暗的宣称要自立,在反明战争中奉行所谓的两不相帮原则,已经影响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只有朝廷果断的宣布撤藩置省,才能把藩国的力量再次拉过来,才能让整个大明再次团结起来。

“然后我们才能逼迫所谓反明同盟在谈判桌上让步。”

在藩国准备独立的情况下,朝廷宣布撤藩设省,不会逼迫藩国反叛和独立,反而能够降低独立倾向,增加帝国凝聚力。

这个逻辑在古典王朝感觉像是做梦,但是在当今的大明帝国范围内,却是理所当然的现实。

然而现场的王公大臣的反应,也都非常的奇妙。

在朱靖垣说明的时候,就开始低声嗡嗡的酝酿说辞和情绪,等朱靖垣说完之后再次拱手,就立刻接连不断的站了出来。

“宣称自立的各藩实际上就是反叛,朝廷不但不予惩戒,反而予以优容吗,天朝威严何在?”

“藩国与海外皇庄人口至少两万万人,撤藩置省要重建两万万人的户籍信息,这绝非两三年内能完成的!”

“朝廷现在没有这么多的人力、时间,去完成两万万人的户籍调整,安抚本土民变乃是第一要务!”

“撤藩置省之后,藩国这两万万人的身份如何安置?是否要给予帝国公民权?”

“是否允许原藩国公民其参与大明本土科举?本土各省与原藩国地区的科举的名额如何划分?”

“藩国已经开禁而帝国本土仍然属于专营的行业,撤藩置省之后要如何处置?”

“藩国有,而本土没有的族群,撤藩置省之后如何安置?要给予什么级别的居民权利?”

“靖垣殿下,撤藩置省在中枢已经酝酿多年,始终没有实施,是因为牵连甚广。”

“撤藩应该徐徐图之,万万不可操切,操切必定出乱啊!”

有的是置疑,有的是提醒,有的是劝说,但是无论如何,大家都不支持撤藩。

第7章 站在所有群体的对立面

藩国与直省孰优的争论,是大明再兴之后始终挥之不去的议题,也是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问题。

在大明再兴后的头几十年,朝廷对于藩国的态度是消极的,几乎所有大臣都认为不应该设置藩国,要尽可能采用直辖省。

这就是古代王朝的“削藩”、“强干弱枝”的思想的延续。

当时的藩王是希望保留藩国的,在地方上当土皇帝,不比去京城当个空头王爷舒坦多了?

这也是古代藩王的典型心态,至于当时的民众,小农们哪儿时间关心这个。

由于各种各样的现实原因,主要是遥远地方的统治成本过高,藩属国最终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但是到了最近的几十年,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明帝国逐步完成了基本的工业化,从传统封建王朝转型成了半现的工业国家。

通讯和交通效率大幅度的上升,整个帝国各部分之间的隔阂被打破,相互之间的联络越来越紧密。

民众的教育程度也上来了,会思考和追求更好的生活的人,在整个社会中越来越多了。

最重要的是,近代资本利益集团真正成型了,已经开始干涉和影响政治了。

同时,大明帝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最富裕、最文明的国家,对全世界都有着极高的吸引力,藩属国更是首当其冲。

大明藩属国的权贵、新兴的资本精英、甚至普通的民众,都希望能够撤藩设省,能够真正成为大明天朝的一员。

那藩属国为什么又要闹独立?

因为朝廷始终拒绝撤藩设省,几乎所有大臣都反对撤藩设省,藩国始终都看不到希望。

大明朝廷为什么不允许藩国变成省份?

归根结底是利益分割的问题,根源还是世祖皇帝的仁武新制。

按照仁武新制,大明帝国范围内的居民,被从上到下的分成了八个等级。

帝国公民、帝国国民、藩国公民、藩国国民、帝国居留权、藩国居留权、帝国奴仆、藩国奴仆。

只有最高级的帝国公民,在整个帝国境内拥有完整的政治权力。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