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开局流放:边关基建全靠捡(271)

作者:南芙卿 阅读记录

到时,总角孩童又该如何自保?

有时候,并非自己甘愿平凡,便能注定平凡。

吴敏一走。

刁氏便瞪起眼指着沈春行呵斥:“你再装!再装给我瞧瞧!咋不把两条腿抬肩膀上去?”

沈春行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地合拢双腿,端正坐姿。

“我不吓唬吓唬她,这两人纠结到皇帝老儿死咯,都不一定敢跟咱家道出实情。”

思及到敏丫头那小心谨慎的性子,刁氏没反驳,呸了声:“可不敢在外面瞎说!”

想想。

又道了句莫名其妙的话:“他俩不容易……咱家老三也不容易。我是不愿意管那许多事,可谁让你有乱捡东西的毛病?既然捡回来,就该咋样,咋样。”

“你老实告诉我,你心里,是不是早就有主意呢?搁那儿故意给敏丫头挖坑……”

沈春行拍拍屁股站起身,笑嘻嘻看向窗外。

同样说了句莫名其妙的话。

“明年咱家老三就十岁了吧?恩,十岁的童生,不算太小。以后让吴庆跟老三睡一屋吧,四月份前,别让小老四去打扰他们。”

第198章 夏收

十岁的童生?

换作旁人听见,少不得要骂一声“异想天开”!

可刁氏先前在学堂听齐先生念叨过这么一句——“有志者事竟成”。

想来应是有几分道理。

老太太不懂读书的难,更不知仕途艰辛,只有对孙女的全然信任,既然她敢言让老三去考童生,必有所依。

臭小子最听他大姐的话了。

舍不得让沈春行丢面子。

刁氏一回来,所有的争吵便画上休止符,她可不是惯孩子的主,说的再多,不如做一件实事。

在听闻即便要搬去县城里住后,老太太没二话,把大伙儿召集起来,要抓紧时间抢收地里的作物。

之后还得犁地。

她可是听孙女说过,狭村这片儿的土地,以后都会交给专人去种些啥药草、高产作物、新奇蔬果……

一听就是精贵的玩意儿。

好东西谁都不嫌多,哪怕是没门路卖出去,大家伙自个儿吃,心里都会畅快。

越是待在穷窝里的人,越是向往一些本不该轮到自己的东西。

收完作物还得打点行装。

如今可不是刚搬来那会儿,家家户户一穷二白,光着两只手都能上路。

虽然收益的大头在沈家手里把着,可乡亲们先前去集市摆摊赚的小钱,多多少少还是留着一些傍身。

好歹也在这地界生活半年,家中怎么都要添置些物件。

尤其村里多出陶器坊后,什么砂锅、水罐、茶盏,那是只要自个儿肯出把力气活,再稍花点小钱,便能置办一大套。

老王跟老宋,乃是一心来做贡献的,如今村里除了沈春行跟刁氏,便属他俩最受欢迎。

这么一细琢磨,且还大把的事等着去做。

时不待人啊。

老太太只歇了一夜,便将全村动员起来。

“瞧见地里的东西没?越早一天采摘完,便能越快酿成酒。县城的生意就是再好做,且分摊不到每个人头上,唯有把这生意做出去!往远了做!方才能让咱全村都过上好日子!”

烈日当空。

刁氏站在板车上,说了一通振奋人心的话。

也不知跟哪儿学来的。

大伙儿很给面子,又是鼓掌,又是喊好,显得比过年时还要热闹!

总归是给自己干活儿,没谁会想着偷懒。

就连齐先生都给学堂放了假,好让大孩子帮着家里做些送饭之类的轻省活。

小孩子则玩疯了,成天在田埂上乱窜。

一会儿去这家田里逮蛐蛐,一会儿去那家田里扑麻雀……

最高兴的就属沈宴冬,他是沈家的人,理所当然成为孩子王。

大人们骂谁都不会骂他。

反倒可能在饭点时,争抢着将其捉回自家田埂上吃饭!

沈春行看了两日,便看不下去了,把孩子们召集起来,非要他们回去写一篇“夏收感想”。

大伙儿很迷茫。

古代科举虽有策论,可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且为时尚早!

“揠苗助长,非是好事。”齐先生一个劲儿摇头。

他是最典型的文人风骨,宁可苦自己,也要将孔孟之道传扬出去。

某种程度上,跟何良仆有点类似。

当初为着能养活十几个孩子,这才跑去衙门外面替人写状子。

知变通,但不多。

在教书一道上,齐先生有着自己的见解,有时也会因学堂的“兴趣课程”太多,而唠叨几句。

“这不就是命题作文吗?我上小学的时候,一周都能写好几篇呢。”

当然,每当这时候,总会有人站出来对他迷之微笑。

对于一个打不得骂不得,你可能看不惯,却必须敬佩的老人家,笑就对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