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风起长安(332)

作者:于欢 阅读记录

在灯山的照耀下,东市亮如白昼,皎洁的月光如流银倾泻在大地上。

光与火的交织,促成了今夜的明亮,热闹与喧嚣,直到天明也不会散去。

李忱来到灯山前,灯山悬挂的对联,兴元二字尤为醒目。

今夜的场景,让李忱想起了天圣年间的上元之乱,她握紧了妻子的手,很是感激道:“当年周王谋逆,如果没有七娘,我恐也是凶多吉少。”

“谢谢你,七娘。”李忱看着苏荷感激道。

“李郎若是真心感激,”苏荷抬头,“就好好听妾的劝吧,于我而言,天下万事,都没有你的身体重要。”

李忱点点头,走在最前的李钰又从另一个货郎的摊子上取下了一张兽面,护卫的禁军从怀中掏出铜钱支付,“给。”

“多谢郎君,娘子。”

“阿爷,阿娘。”李钰取下帷帽,戴上兽面,扮作鬼兽,将李忱二人逗笑。

在不禁夜的上元夜中,人戴兽面,男为女服,都是极为常见之事,就在兽面摊不远处,还有一群人正在跳傩戏。

李钰看了一会儿,便闻到了从糕点铺传来的香味。

“花糍,花糍,新鲜出炉的透花糍,还有灵沙臛。”

李钰挤进糕点铺门前,看着精致小巧的糕点,“好漂亮。”

店家遂笑眯眯的解释道:“小娘子好眼光,这可是道宗皇帝张贵妃之姊,虢国夫人最喜爱的点心,以吴兴米捣为透花糍,以豆洗皮作灵沙臛。”

“张贵妃死后,虢国夫人也未能幸免,不过早在马嵬驿之前,她的厨子就已经逃离出府,这门手艺便也流了出来。”

听到张贵妃,苏荷下意识的看向李忱,年幼的李钰对这些一无所知,只是瞧着糕点好看,便要了一些。

李钰没有自己先行享用,而是拿到了双亲跟前,“阿爷,阿娘。”

李忱愣了一会儿,旋即拉起苏荷的手,“往事都已经过去了。”

苏荷没有说话,而是拿起一块糕点尝了一口,“香甜软糯。”随后将吃剩的半块送进了李忱嘴里。

在苏荷心里,只觉得张贵妃十分可怜,若是当初张贵妃所嫁之人并非吴王,而是雍王,那么或许就不会有此悲剧。

一行人陪同李钰逛遍了半个长安城,一直到深夜才回宫。

由于寿安公主常年幽居在宫内的道观里,对于长安城并不熟悉,所以在出宫后,崔瑾舟便单独带着她前往城中游玩,一直至次日方才回去。

作者有话说:

第246章 风定长安(二十)

——长安殿——

回到长安殿时, 已是近四更天之晚了,李钰向双亲问安后便随傅母返回了寝宫。

“时辰不早了,睡吧。”

苏荷回到长安后, 一直与李忱同吃同住于长安殿。

“十三郎的身份, 现在还有旁人知道吗?”苏荷坐在梳妆台前卸着耳坠,她忽然想到迎紫姑时, 崔太后所说的话,于是侧头问道。

李忱脱去外袍走到她身后, 俯下身道:“这天下间知道的人,就只剩你我了。”

“是吗?”苏荷侧过头,“为何我觉得, 瑾舟对陛下…”

李忱抬眼, “今天你们说什么了?”

“祭祀蚕神时说了些话,也没什么。”苏荷继续埋头做自己的事, “不过她让我感觉,她对你的了解,不浅啊。”

“她是我娘最疼爱的侄儿。”李忱连忙解释道, 她走回榻前坐下, 将脚下的靴子脱了下来, “也算是我现在所剩不多的亲人了。”

卸完妆的苏荷,起身走到李忱榻前, “她也拿陛下, 只当亲人吗?”

看着只穿了一件薄薄纱衣的妻子,李忱红着耳根不知如何作答, “她…”

“陛下身边需要这样的人。”苏荷又道, “才能无条件支持陛下, 她是仁宗的妻子, 国朝的太后,她说话的分量,日后可以成为陛下的助力。”

李忱呆坐了半响,随后拉起妻子的手入睡,二人静躺在榻上,过了许久才做声。

“陛下身边能多个知心体己之人,也能少上许多烦忧。”苏荷侧过脑袋看着李忱又道,“文墨之事,我不懂,有她们在,也能放心许多。”

李忱伸出手搂住妻子,认真说道:“我与瑾舟只有手足之情。”

对于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妹,李忱从未生过他念,至于崔瑾舟的心思,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

但毋庸置疑的是,她对李忱的帮助与关怀,以及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情,不会低于苏荷。

女子的心思细腻,总能察觉于微末,于是在第二日,意识到不妥的崔瑾舟,便提出了搬离大内。

但却遭到了苏荷的反对,“好瑾舟,我信任你兄长,也同样信任你。”

“我是先帝之妻,先帝是陛下的亲侄儿,于情于理,我都不宜再居于内廷。”崔瑾舟说道,“上次陛下来说情,是我一时糊涂。”

“怎是糊涂呢。”苏荷拉着崔瑾舟,心中有些慌张,也有些内疚,“你阿兄需要你,我也是,我是个粗人,不懂这六宫之事,你若是走了,我恐真要难过了。”

“要说糊涂,是我糊涂了才对。”苏荷真心挽留道。

二人坐下来说了许多话,最后崔瑾舟聊起了仁宗,“先帝是个重情之人,对于所珍视的人,可以为之以命相博,直到那时,我才明白,阿兄为何要让我嫁给她,可我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人了,我虽是她的妻子,可她的心不属于我。”

苏荷沉默了许久,的确,直到最后那封诏书出来,她才真正知道李淑的为人。

苏荷看着眼眶湿红的崔瑾舟,于是起身上前搂住,“抱歉。”

崔瑾舟摇了摇头,“阿兄与先帝很像,先帝成为了孤家寡人,所以我不希望,阿兄最终也成为那样的人。”

“仁宗皇帝的悲剧,是因为爱上了不该爱的人。”苏荷说道,“我不会让你阿兄步仁宗皇帝的后尘。”

二人聊了一上午,最终敞开了心扉,对于崔氏从前对李忱的情感究竟如何,苏荷也不想再去追究。

李忱要走的道,远比常人更加艰难,与天下人与世俗博弈,所以更需要有力的帮助。

仁宗皇帝以仁德,美誉天下,群臣与百姓无不怀念,故在商榷庙号时,给出了“仁”这个至高的评价。

崔太后作为仁宗之皇后,仁宗驾崩尚未多久,其说话的影响,在朝中,仍有威慑。

--------------------------

兴元二年,新帝一朝,始春闱,尤为重视,李忱在主考官上的人选犹豫不决。

这些文臣中,老臣大多都是英宗、仁宗朝所留,还有一些则是清除了孝真公主旧党,从进士候补中筛选提拔上来的,以及受孝真公主一党排挤出京,后被李忱召归。

在一日夜晚,仁宗遗留御史台的奏疏中,李忱看到了一篇陈情。

其内容是弹劾孝真大长公主所支持的党羽,除了元渽之外,孝真公主还扶持不少文臣,其中包括宰相,其中以一位姓李的宰相为首,但他并非宗室。

也许是因为文章太过激进,所以并未被仁宗皇帝采纳,但又因为仁宗惜才,故而将这奏疏压下,但上奏之人,许是因性情,没过多久就遭受到了李氏一党的排挤,贬出国门。

第二日,李忱召见了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裕,调看了此人在地方的政绩,于是决定召归,但李忱并不想以皇帝的名义。

“按旧制,地方任上不满三载,尚不符合吏部考绩的要求,若陛下想要将他调回朝中,那么就只能由陛下亲自下诏。”崔裕说道,“吏部若开此例,朝廷便会失信于天下百官,引起不公。”

“陛下想要召归,可以下旨。”崔裕又说道。

“吾与此人曾在天圣年间有过一面之缘。”李忱说道,“那时他还只是个同吾一般年岁的书生,若是吾亲自召归,怕生娇纵之心。”

“此人臣甚为熟悉,以一甲进士及第进入翰林,本是前途一片光明,却因刚正的性格,在英宗朝与仁宗朝时,凭借一张嘴,弹劾了数百官员,朝中有大臣与之取了一个外号,叫刘铁嘴。”崔裕说道,“其禀性,足够做个纯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