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181)
而太子李怏一直在皇帝身侧,如同囚禁一般,战事无法预料,便只能提前筹备,将来面对无法收起的局面时,也有办法能够应对。
恰好经过立储风波的皇十三子,雍王李忱,在此时出现在了江南。
李忱何尝不知道大江以南的地方,远比长安要安全,“赵公的好意,崔某心领了。”
李忱侧头看着水榭以西的方向,眼中满含泪水,“然而那里,是我的家,是母亲,最后离去的地方。”
赵居仁由是明白,“崔郎是一个重情义之人。”
“我可以躲在南方,静待时机,然而战火终将蔓延至各地,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是大唐的国土,而国土上生活着的,都是我大唐子民,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遭受战火摧残。”李忱又说道。
赵居仁听到李忱的话,深受感动,“我等老人,还不如崔郎一介书生,若天下百姓能得您这样的君主,何愁盛世不复呢。”
“老朽听闻崔夫人是太原苏氏的后人?”赵居仁又问道。
“内人的确是太原苏氏出身。”李忱回道,“其父、祖皆是从军的将领。”
“之前几次宴饮中,偶然看见崔夫人在内宅教我那些不成气候的儿孙女眷们用枪,其身手,不弱男子,真乃巾帼也。”赵居仁夸赞道,“宴后,内宅的妇人们争相夸赞。”
听到赵居仁对妻子的评价,李忱很是开心,“内人自幼习武,也曾随岳丈于军中历练。”
“原来如此。”赵居仁说道,“崔郎与夫人琴瑟和鸣,有夫人这样的女中豪杰相助,相得益彰。”
李忱笑了笑,赵居仁旋即从怀中拿出一块玉,将其交给李忱,“这是兄长临终之前交给我的遗物,他曾为国子监祭酒,所以朝中有不少大臣是他的门生,他们看到了这个,就会明白的。”
“不,”李忱推辞,“这是留给赵公的遗物,我怎能要呢。”
“此物在我手中,也不过是尘封,但在崔郎手中兴许还有用处,”赵居仁说道,“如果兄长见到了崔郎,我想他也一定会和我一样喜欢崔郎的。”
李忱从赵居仁手中接过信物,乃是一颗玉石,上面雕刻着梅兰竹菊四君子。
可见赵居仁的兄长,生前也是喜好风雅之人。
“某何德何能,蒙赵公信任。”李忱觉得信物十分沉重,这代表着赵氏一族对雍王的认可以及信任。
“老朽这般做,亦是存有私心,老朽年事已高,不知还有几日可活,故将希望寄于此,只愿能够福延子孙。”赵居仁说道。
无论是自立,还是辅佐东宫,李忱都能有自己的退路,而赵居仁已经猜到,雍王此刻返回长安,应该是要拥护东宫。
毕竟雍王有腿疾在身,而东宫又是储君,朝中大臣支持的,也是生性仁孝的太子李怏。
----------------------------
天圣十三年夏,陆善回到范阳后便借出兵攻打奚为由,整顿兵马,四月,陆善率军大败奚军,并俘虏奚王李仁越,命人将其押送至长安。
皇帝大喜,降下封赏,并在百官跟前夸赞陆善的功绩与忠心。
同年五月,李忱回到关中,关中去年水患,而今年却又逢大旱,滴雨不下,造成大饥,作物颗粒无收,自去年至今,饥荒越渐恶劣。
李忱看着关中的景象,比去年在中原时见到的,还要更加令人毛骨悚然。
从江南一路西行,官道上全都是逃荒的百姓,有些还会因为太饿而将李忱的马车围困住,她无法救助这么多灾民,只得在救济了一部分后改走了其他的路。
六月一日,当李忱踏入长安之时,天降异象。
明明马车方才在城外还是艳阳天,这刚一入城天色就暗了一半,犹如夜晚一般。
光明逐渐散去,仅剩的月光,支撑着夜晚的黑暗。
“快看,天狗吞日。”
“天降异象,天降异象。”
此时,最为忙碌还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太史局,日食自古就有,只是不懂天文的百姓,便将关中的饥荒与日食关联在一起,以为是上天降下的惩罚。
“六月,乙丑朔,日之有食,不尽如钩。”太史令用天文仪器观测,并命人记下日食。
朝中一些官员发现天暗后,也纷纷从公廨走出,他们看着被吞噬的太阳,忽然有人被刺瞎了眼睛,慌张的大喊大叫。“我看不见了,我看不见了…”直到同僚合伙将他按住。
“快请太医。”
他们也将关中出现的饥荒以及各地的灾情联系在一起,而今天子闭目塞听,重用胡将,看见日食,遂人皆忧虑,以为是亡国之兆。
“天狗蔽日,这是有贼人,要篡我汉家山河啊。”
苏荷将李忱搀扶下马车,看着天空那轮被吞噬掉一半的红日。
“这是什么?”苏荷对这样的天象感到很是差异。
“日食。”李忱回道。
“日食?”苏荷半眯着眼睛,太阳虽被遮蔽了一半,却仍然刺眼,“那为何只吃下一半?”
李忱也解释不清日食只吃一半的原因,只知道史书上曾有所记载,“这是日食的一种,有关于天文的史书,将这种日食称之为,日之有食,不尽如钩,并且日食只发生在朔日。”
“这天象,好生怪异。”苏荷看着长安城中,官吏惶恐,小民乱跑,皆因这天象异常的日食。
“先回府吧,该要的礼节,还是不能少,毕竟现在,这天下仍是他的。”李忱平静的说道。
雍王的人早先就接到雍王要回京的消息,回到家中与妻子收拾了一番后,二人便入了宫。
然而皇帝正为日食而担忧,对离京一年之久的二人,归来时,眼里毫无喜色,入宫不到半个时辰,李忱就带着苏荷回到了府中,等张贵妃得知消息从承欢殿赶出,李忱早已离去。
因庆王之事,即便官吏们知道雍王回京,却也不敢登门拜访,东宫与长平王亦是。
长平王便将消息告诉了长平王妃崔瑾舟,并让她以内宅女眷的名义,代自己向李忱问安。
灞河河畔的半枝柳树早已发了新芽,从侧方生出了许多新的枝条,而王孙也如期归来。
——雍王府——
关中的饥荒本已经蔓延至长安,但由于张国忠的驱赶,便使得长安城依旧在一片繁华的虚假之中。
至于灾荒,经过皇帝的挥霍,加上官僚的贪腐,朝廷已经无力拨款赈灾。
然而宗室却依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也包括雍王府内,朝廷给宗王的食邑从未间断。
“长平王妃到!”
一年不见,崔瑾舟也变得内敛沉稳了许多,苏荷对她仍像以往一样热情,拉着她在自己身侧坐下。
“阿兄这次回来,似乎比离开长安时的气色好了不少。”崔瑾舟似乎发现了兄长身上的变化。
“远离长安这种喧嚣之地,怎能不长寿呢。”李忱遂笑道。
“只可惜长安城的喧嚣,只是表面。”崔瑾舟说道。
“东宫的焦虑,我明白的。”李忱知道她的来意,于是说道,“一但战火开启,当断则断。”
“权力之争,不可讲情。”李忱又道。
“有奸人当道,又如何能断,父亲空有宰相虚衔,现在整个朝廷,可以说都是他一个人的。”崔瑾舟回道。
“这天下还维持在安宁时,的确是他一人说了算。”李忱说道,“可在乱世,生死攸关之际,人人都为性命而自保,又有谁还会听命于一个市井之徒呢。”
“乱世之中,只有军权才有绝对的话语。”苏荷从旁道。
“瑾舟。”李忱又喊道,“你回去后,让舅父无论如何都要辞去宰相之位,自请到南方,出任太守。”
崔瑾舟明白李忱的意思,于是点头道:“好,我会转告阿爷的。”
作者有话说:
第133章 长恨歌(八十七)
同年六月, 急于立下军功取信皇帝的张国忠,密令剑南留后李密率兵七万攻打南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