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风起长安(151)

作者:于欢 阅读记录

“听宫内的人说,十三郎要带着雍王妃离开长安, 还惹怒了圣人, 这是要归隐山林吗?”孝真公主开口说道。

“阿姊的消息, 来得还真是快, 忱前脚去的含凉殿,阿姊后脚就知道了。”李忱回道,“归隐山林倒是不至于,只是带着夫人回本家访亲,毕竟,李忱若一直呆在这长安城的话,会让一些人很不安心的。”

孝真公主听后浅笑,“十三郎可真会说笑,凭一几之力安上元之乱,你如今可是全长安百姓最安心的存在。”

“这是阿姊以为的,可不是长安百姓。”李忱说道。

“淑儿的武艺在同龄人中,也算佼佼者,雍王妃不过年长一岁而,其身手,的确是了不得。”孝真公主道。

“夫人乃将门之后,苏家几代人征战沙场,夫人在武术之上有此造诣,只能说是不辱没先人,阿姊能将小淑培养得如此优秀,文武双全,阿姊才是能人呢。”李忱又道。

“十三…”

“阿姊勿要多心。”李忱又道,“李忱从无非分之想,该是淑儿的,谁也抢不走,况且淑儿即将迎娶瑾舟。”

破阵乐结束后,苏荷看着心不在焉的李淑,旋即将宝剑收回剑鞘。

“你的心乱了。”苏荷道。

“如若叔母的心上人有所闪失,叔母还能如此专心于手中剑刃吗?”李淑也将剑收回,看着苏荷问道。

二人伴着破阵乐比剑,已是满头大汗,而甲胄内的衣襟也早已湿透。

苏荷下意识的回头看了一眼李忱,回道:“如果你连自己都保护不好,又怎么去救别人呢?”

李淑低头思索了许久,苏荷旋即又道:“你的天分很好,但还不够果断,你有太多的心事了。”

李淑随后拱手,“谢叔母教诲,李淑明白了。”

“你的眼神告诉,你不明白。”苏荷道,“下一次若再遇到,你还是会如此。”

李淑没有答话,苏荷却又并不奇怪的说道:“你是一个有心的人,所以做不到只看眼前的胜败,有心就有软肋,但这样的人,离死亡很近,他还有个称谓,我通常都叫她笨瓜。”

李淑呆滞了一会儿,眼前这位来自朔方的叔母,性情直爽,没有任何的矫揉做作,他忽然低下头笑了笑,“也许李淑就是那个笨瓜。”

冯力搀扶着皇帝回到御座,众人起身至阁中,同时贺道:“恭贺圣人千秋万岁,昭昭大唐,光耀万年,国运永昌。”

“赏。”皇帝挥手道。

“谢圣人。”

------------------------------------

是夜,宫宴散去,成年的皇子公主带着王妃、驸马从大明宫骑马离去。

——启夏街——

苏荷刚上马车便将重新穿上的礼服全部脱下,盛夏炎热,贴身的衣物都已经湿透了。

李忱拿着帕子替她擦拭着额前不断冒出的汗水,伤愈过后有很长一段时间苏荷都没有碰过刀剑了,所以今日借剑舞的比试她很是尽兴。

“七娘觉得长平王如何?”李忱替苏摇着扇子,开口问道。

“十三郎问的是长平王的功夫吗?”苏荷摩挲着光滑的下巴,仔细回忆,“身手不错,敏捷,反应迅速,不过力量上差了一些,双十年华,应该是最盛气之时才对,长兄在这个年纪的时候,已能拉开二石弓了,不过长平王是宗室子弟,要文武兼修,不像我们,从小就开始苦训,这力量自然要大上许多。”

“但是长平王的心气不稳。”苏荷又道,“比试之中,竟会因人而分心,刀剑无眼,这是大忌。”

李忱听后叹了一口气,“看来,他还是没有把我的话记在心上,也不知是福还是祸。”

苏荷回头看着李忱,“十三郎是在担忧孝真公主吗,今日长平王的分心,是因公主。”

“可我却觉得,孝真公主只是表面平淡,好似在掩饰什么,她看驸马,就像是在看物品,但对长平王却不一样,不过我也说不上来,到底是什么。”苏荷又道。

“孝真姊姊心里有执念,那是恨意化成的执念。”李忱说道,“仇恨一但无法湮灭,很可能会误伤到至亲之人。”

“仇恨?”苏荷愣看着李忱。

李忱叹了一口气,她看向窗外,明月皎皎,“别看今夜皇室众人聚在一起赏乐,这些都是表面,天家,早已离心离德了。”

“天家离心离德,但你我一心,再难的事,都不怕了。”苏荷握着李忱的手道。

------------------------------------

几日后,长平王大婚

天圣十一年五月初,以右相张国忠为正使,册左相崔裕之女崔瑾舟为长平郡王妃。

——升平坊——

亲迎礼当天,文武百官携贺礼登门祝贺。

黄昏时刻,仪仗与婚车早已备好,提灯的宫人侍女晒了许久的日光,却迟迟不见长平王从屋内更衣出来。

“郎君,郎君。”任凭侍女在门外如何催促,屋内始终都没有声响。

“殿下。”

“殿下。”

太子李怏来到院中,“长平王呢?”

“回殿下,郎君还在屋内更衣。”侍女回道。

“还在屋内?”李怏挑眉,以东宫现在的处境,新妇的家世背景是很好的助力,又哪里敢得罪崔裕,“这都什么时辰了,你们怎么不进去催促。”

“郎君吩咐不让任何人进入。”侍女们吓得哆嗦了起来。

“迎亲是大事,岂有此理。”说罢,李怏便要推门而入。

刚要伸手,那门却自动开了,李淑身穿衮冕从屋内走出,向李怏叉手道:“阿爷。”

“怎如此慢?”李怏负手质问,“那可是你的结发妻子。”

李淑没有回答父亲缘由,但脸色并不是很高兴,似乎对即将的亲迎有些不情愿。

李怏没有继续指责,只是拍了拍李淑的肩膀,叹道:“阿爷知道你不喜欢,但这是你翁翁的意思,阿爷也没有办法。”

“淑儿,”李怏看着一晃就已经长得与自己一样的长子,心中万分感慨,李淑的生母出身并不高,也不得李怏宠爱,只是在一次偶然的临幸下怀上了李淑,虽是长子,但因并非嫡嗣,所以没有受到过多的重视,直到李淑逐渐长大,才华显露,又被身为帝王的祖父看中与喜爱,李怏这才正视起自己的这个儿子,“李甫虽然死了,但东宫的处境依然艰难,每一步都要万分谨慎,不可倚仗你祖父对你的宠爱就肆无忌惮,父亲如今能倚靠的,就只有你了。”

“孩儿知道。”李淑点头。

“去吧。”李怏道,“将新妇迎进门,好好待人家。”

“喏。”

盛夏的黄昏炽热而耀眼,金光撒照在车盖与行人的身上,李淑身穿衮冕走出长平郡王府,恭候的众人叉手相迎,“郡王。”

侍从牵来一匹马,“郎君。”

李淑握着缰绳跨上马背,“启程。”

“起程,迎亲喽。”

迎亲队伍以及车架与仪仗离开王府大门,至坊间一处十字巷时,李淑忽然停下了步伐。

骏马受到缰绳的牵力,于是止住了脚步,它抬起一只前蹄,在夯实的黄土上踢了踢,扬起一小阵灰。

迎亲队伍是一道高墙,乃孝真公主宅的外院墙,就在队伍止步后片刻,高墙内的楼阁上忽然响起了琴声,这琴声像是在提醒,又似催促,催促停下脚步的人快快去亲迎。

李淑握着缰绳抬起了头,隔着冕上垂下的九旒宝珠,楼阁上的身影若隐若现。

“郡王,吉时要误了。”这是在孝真公主宅附近,有负责礼仪的太常寺官员觉得在这大婚之日思怀她人有失妥当,于是开口提醒道。

“吾自幼丧母,是姑母将我抚养长大,我如今即将大婚,连看一眼自己的母亲都不行吗?”李淑回头,反问众人。

李淑的声音不大不小,却刚刚好能被左右官员听清。

“是。”众人止住了嘴,不再劝说。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