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照锦(48)
姜照近几日是不曾出现,谢锦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以前她在她面前只是阿照时,也并不是时常在侧,天子掌九州,本就该如此。
于是她道:“陛下日理万机,不必为奴婢挂怀。”
她反应冷淡,高盛安本来盘算为陛下说几句好话,却又觉得不合时宜了。
高盛安告了辞,谢锦目送他远去,待再也看不见身形,又坐回窗下,将未绣完的绣品翻了出来,拿在手上,久久凝视未动。
那是一个香囊,雪青色的面料,上面绣着祥云仙鹤,肉眼可见的技艺精湛。
面料是昙云锦,极贵重的料子,宫中也没几匹,且所记在册,全都在陛下宫里。
谢锦这一条是数月前托徐伊人从宫外买来的,花了许多银子不说,前后打点都是人情。
徐伊人前几天来看她,把未绣完的香囊也给她带了过来。
她早就想好要送给姜照的生辰贺礼,得了闲时便绣上几针,从未如此上心,也从未在绣品之上倾注那么多的心血。
如今只差收尾了,恰好能赶上姜照的生辰,谢锦却不知道要不要送出去。
姜照并不缺这些,尚衣局百余名绣娘,精通各种花样绣法,专为皇帝一人服务的就有三十多名,哪一个不比谢锦技熟。
况且如今,她也不是很想送她生辰礼物。
凝视半晌,长叹一声,她干脆还是把针线藏起,转去了一旁看书。
眼不见,心不烦。
第22章 康王
康王姜晏奉命回京,王驾至宫门口,姜照亲自去迎。
从血脉亲缘上来说,他们是亲叔侄,但从个人情感上来说,彼此都尚不熟悉。
没人知道姜照为何突然想起让康王入京,毕竟先帝对康王的防范是个人都能看在眼中,姜照虽然不像她父皇那般多疑,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道理,她也不该不懂。
姜照的所思所想,不止是京城里的人猜不透,姜晏本人更是猜不透。
一个被打压了几十年的病弱亲王,自然端不起什么长辈架子,他身后跟着王妃,夫妻二人见了姜照的面便俯首要拜,被姜照一手一个扶住了。
“皇叔皇婶是长辈,不必行此大礼。”姜照收回手,淡笑道。
康王夫妇连连谢恩,相视一望,都不敢抬头直视天颜,显得有些怯弱的模样。
姜照并不在意他们二人的反应,抬眼往后一扫,挑着眉头问:“安乐呢?”
她问的是姜晏成婚十数载才得的独女,生在前年,如今也只才两岁多。
那时候正逢太后过世不久,姜照整日郁郁寡欢,康王派人来宫中送信,她也没有太过在意,只是亲封了一个安乐郡主,又按制赏赐了一些东西。
对于那个来之不易的小郡主,她还未曾见过一面。
姜晏低眉道:“晗儿年幼嗜睡,正在马车里小憩,还望陛下见谅。”
小郡主单名一个晗字。
姜照自然不会和一个两岁的小姑娘一般见识,闻言便笑道:“一路颠簸,委实是辛苦了,朕早已让人收拾好了寝殿,还是皇叔曾住过的流云殿,皇叔皇婶先去歇息片刻,晚上朕在清风阁设宴,为你们接风洗尘。”
话已至此,姜晏夫妻哪有不应的道理,连忙谢过恩典。
叔侄间并未有太多寒暄,姜照要回御书房办公,差高盛安领康王夫妇去寝殿休息。
姜晏年近四十,保养得宜,又未曾蓄须,看起来也就三十岁出头的模样。
他常年病弱,虽然近年来有所好转,不至于骨瘦如柴,但还是一阵风就能吹倒的瘦弱模样。
他贵为亲王,但并没什么架子,一路走着目不斜视,高盛安偶尔和他说几句话,他也只是颔首附和,多余的话一个字都不讲。
到了流云殿门口,正碰上领宫人过来的徐伊人,她走在最前头,身后跟着十数个宫女,都是低眉顺眼,见他们过来,便齐齐行礼。
高盛安道:“这是伺候王爷王妃的宫人,晚些时候奴才会再挑几个伶俐的太监过来,若是有伺候不周的地方,王爷王妃尽管告知奴才。”
又指着徐伊人道:“这位是宫正司的徐司正,找她也是一样的。”
姜晏拱手笑道:“劳烦高总管和徐司正了,陛下隆恩,也请高总管代为谢过。”
“王爷客气了。”高盛安眯着眼,伸手示意了一下,微微笑道:“奴才还要回御书房伺候,王爷王妃一路跋涉也着实辛苦,奴才就不在此叨扰了,这便告辞。”
姜晏又说了几句客气话,便牵着王妃的手,在高盛安的目送下进了殿门。
徐伊人回头吩咐了几句,那十来名小宫女也跟在后面进了门,她抬眼扫过,见殿门附近站着几个侍卫,便对高盛安道:“请高总管借一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