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江湖遍地是马甲(182)

作者:方块的六只猫 阅读记录

年纪最小的瞧着不过六七岁,双手费力的提着跟一半身子差不多大的粥桶,脖子上还挂着一串线穿着的粥碗,走得十分艰难,傅沛白赶紧走过去,弯腰伸手,“小师父,我来吧。”

那小僧长得虎头虎脑,面貌灵动稚气,瞧着该是才入门不久,他也不忸怩,将粥桶递给了傅沛白,有模有样的道:“多谢施主。”一笑,便露出了两侧清晰的虎牙来。

傅沛白笑着接过,觉得这小僧可爱得紧,“不打紧,小师父,将碗也给我吧。”

十七走上前来,“我来吧。”随即接过小僧手中的一串粥碗。

傅沛白回以一个道谢的笑容,三人并作一列,往山下的城中走去。

“小师父,你今年多大啦?”

小僧背着手,挺着小胸脯,像是在模仿寺内那些老成持重的僧人,一板一眼的道:“小僧今年已是髫年了。”

八岁了啊,身子骨瞧着却是比同龄男孩小了不少,傅沛白想着,又问:“那不知如何称呼小师父?”

“小僧法号净空。”

“原是净空小师父,幸会幸会,在下傅沛白。”

小僧点点头,而后又和傅沛白闲聊着一些有的没的,一大一小,相去十几岁的年龄,有模有样的客气寒暄着,场面瞧着有些滑稽。

十七在旁安静的听着,嘴角是怎么也掩藏不下去的温柔笑意。

长长的运粥队伍从山上下来,到达了山脚下的一座繁华城池,樊城。

这是中部较大的一座城,连同天南地北各个方向,是中原一个重要的中转驿城,来往的商队络绎不绝,这也是促成了这座城异常繁盛的原因。

傅沛白一行人到达城内时,正值日暮时分,街上人声鼎沸,青白石板整整齐齐铺叠在城中主道上,所占甚广,能容八马并驾齐驱,沿街两侧是富丽堂华的亭台楼阁,雕栏玉砌,所遇之行人各个华冠丽服,光鲜亮丽。

这大大超出了傅沛白的想象,饶是皇城根下,繁华似景也不过如此了。

她一时有些困惑,街道干净整洁,人人锦衣玉带,哪里有需要施粥救济的乞丐流民呢?

苦禅瞧出了她面上的疑惑,笑容带着一丝苦涩,“傅施主勿急。”

般若寺的施粥队伍直直穿过城东,继续往城南走,一路上精致富贵的房屋建筑逐渐变少,地上的青石板路也渐渐破碎,越往南走,便越是如此。

直到一块石筑的牌坊出现在众人眼前,施粥队伍才停了下来,僧人们开始有条不紊的搭建桌子。

傅沛白盯着牌坊上的三个大字,“难民巷”,她像是明白了什么,神色凝重起来。

她放下粥桶,越过一众僧人,往牌坊那边走去,直至走到那牌坊之下,眼前再无旁人遮挡,难民巷的全貌才跃然出现在她的眼前。

她怔住了,眉宇间带着不可置信的震惊之色,眼前的难民巷与其说是一条巷子倒不如说是一片难民区。

一大片矮小的木屋错落的分布在城南这犄角旮旯,东侧筑了一堵高高的石墙,以此来隔绝城东城南。

以牌坊为界,这边还是勉强算得上平坦的石板路,但那边就是完完全全的泥石路,因着下过雨,现下泥土都变得泥泞,水坑四布,坑坑洼洼的,地上四散着生活垃圾,由于天气炎热都变得腐败,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整座难民巷透露出一种压抑的死寂感,小木屋都没有窗户,不过一人高的屋顶之上晾晒着五花八门的粗布麻衣,贴着各式补丁,那木门也仅仅是用几块木板东拼西凑起来的,用一根麻绳从里间套住,就算关上门了。

牌坊这边,众僧人忙忙碌碌的筹备着施粥,难民巷内,却是一片寂静。

傅沛白怔怔地看着眼前这一幕,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东边是热闹非凡灯红酒绿的人间“仙境”,而仅仅一墙之隔,却是人间“炼狱”。

“傅施主定是没见过这般景象吧?”苦禅不知何时走到了她身边来,声音平缓却透露着哀悯。

傅沛白喉间发紧,“不曾,我途径数城,大多繁华灿烂,其中也不乏边陲小镇,但也都自给自足,安逸自得,为何这里的百姓却活得如此艰难?”

“傅施主年纪尚轻,历练不足,殊不知这般苦难才是乱世常态,每一个你所看到的城池或多或少都有这么一个安置流民的地方。”

“平元初年,三藩之乱,战火绵延不绝,致使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平元五年,江东渠水泛洪,淹没千里耕地,数十万百姓不得已南迁,平元十年,边塞爆发战争,三十万壮丁充军,战争持续了三年,战死者不计其数。”

“每逢灾祸,朝廷的赈灾银拨至民间,只余一层,官商勾结,利欲熏心,他们只想联手榨干百姓们最后一滴血,以谋私利,无人真的在意贫苦百姓的死活。”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