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唐妆浓[太平公主×上官婉儿](352)

作者:江明空 阅读记录

陆杨《上官婉儿和她的制作者》:首先谈一下我对上官婉儿墓志的印象。若熟悉唐代墓志的书写,那么不难发现这篇墓志的文笔,包括谋篇、用典、遣词等等,都相当平庸。若换成别的书写对象,那么这种平庸在更多程式化的唐代前期墓志里未必值得惊讶。但这种情况出现在当日文坛女主和有昭容身份的婉儿墓志里,就令人费解,至少说明撰写者不大可能是文章名手。以上官昭容之身份和文名,墓志却不署撰者,加上不出色的文笔,使我们可以推断这篇墓志撰写者绝无可能是当时的高层文士。

我原来也以为混乱的称呼是因为刻上去不好改了,后来才知道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在《写本刻本拓本——唐代墓志的生发、篆刻与流传》这篇论文里写到:因石刻较诸写本有一特殊的优势:若刻字过程中发现漏刻和误刻现象,可随时将误字铲除或磨平,再将正确的文字刻人,可以使石刻更为简洁和美观。除了模勒上石以前需要对石材进行甄别以外,刊刻过程中还有一个环节——检校,也极易为研究者忽视。实际上,检校乃是唐人极为重视的刻石环节。唐人对于志石极为重视,有些较为讲究的家庭,在刻石完毕后均会专门请人校字。

那么婕妤和昭容称呼混乱就更难以解释,但凡多个一两天就能改过来的东西愣是没改。所以我认为,婉儿的下葬是极为匆忙的,很好改的称呼都没改,也没有让人检校。墓志中称呼李隆基为皇太子,《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记载:七月己巳,睿宗御承天门,皇太子诣朝堂受册。是日有景云之瑞,改元为景云,大赦天下。七月二十日,李隆基刚刚册为皇太子,可推定墓志的撰写时间是在景云元年七月二十日至八月二十四日之间,其实也很短,不像是计划好的时间。这里不多说了,详见我曾做过的论证《上官婉儿墓仓促下葬的痕迹考辩》,说明了我为什么这样处理这段历史。

3.停灵时间是官员地位的象征,婉儿的停灵时间,相较于同时期二三品官员,算是很短的。如果是尸身腐烂因素,同期死亡的安乐也是斩首,却比她晚了三个月下葬。即便是太平为了恶心李三,也应该无限延长停灵时间。

最后以《剑桥中国隋唐史》中的这段话结尾:与他曾祖父一样,玄宗也亲自插手干预了他这一时期的历史,以确保任何史料都不能与这种官方解释有矛盾。但种种事头却暗示了不同的解释。

我探寻不了真相,只是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

[R7]这根据群友镇魂公主的话改编的,原文为:唐隆之后,周围全是要算计她的人,要利用她的人。笑意挂在脸上,心里却想着怎样捅刀子。不敢想象她那时的处境环顾四周,再不见那人的真诚笑颜。

[R8]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了,这是第二十一章 内容,婉儿说:“小家伙,我们做个约定好不好?如果姨母回不来了,你就告诉你阿娘,让她走好自己的路,不要挂念。我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陪她。好不好?”,这里梦幻联动!

[R9]上位不久,李旦就利用立功授奖的机会,将参与唐隆政变的万骑将领调离禁军系统。两个月后,他又惩处了一批人,说他们仗着平韦后功劳,多为不法,是长安百姓祸害。这纯属扯淡,这同一批人,神龙政变没“多为不法”,现在就做了?再说,是祸害,到了地方也祸害啊。就是李旦为了巩固权力调走了儿子的人。李隆基也聪明,明白君要臣死,父要子亡的道理,没有吱声,以此赢得了李旦的怜悯和信任。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读者“”,灌溉营养液+5!时隔多年(也就一个月吧),终于有人投喂我辣,感动!(bushi)

第146章 弃仇念(1)

“太子非长,不当立。”

景云元年十月,流言散布进长安城大街小巷。距离唐隆政变仅四个月,姑侄之间的斗争,最终由太平公主正式挑起。她终于清醒了——对她的皇帝哥哥来说,儿子才是自家人。与妹妹表现得再亲近,不过表面功夫,没什么实际用处。屁股贴了龙椅,脑袋枕上江山,人都是有私心的。她没法怨恨兄长。

这场战斗,孤注一掷,孤军奋战,没人可以帮她。

“太子非长”,推出李成器挡在前边,是阴狠的一招。李成器是嫡长子,兼左卫大将军,掌管南衙禁军,即宫禁宿卫。虽说南衙不像北衙羽林那般,每次在政变中不可或缺,却也是最重要的配角。里应外合,肃清城中叛逆余党,向来是他们的任务。若能将成器拉入阵营,与太子两虎相斗,可谓上上策。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