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的丞相攻略+番外(45)
开宗籍,名字入族谱,会在旁注释一行小字,说明此子为螟蛉。
两个大的都记事几年了,稍显沉默,三郎倒是活泼,生得清秀可爱,钟婉喜欢孩子啊,在一边和孩子培养感情去了。
离了生母,再不经事的孩子都会紧张,钟婉看了三郎蜷缩的手,轻轻一叹。
“以后你就是我阿娘吗?”这孩子有点像爹啊,会来事,还知道过继就是认别人做爹娘。
钟婉立马否认:“陛下才是你阿娘。”
三郎似懂非懂:“那你呢?”
钟婉:“你们可以叫我贵妃。”
三郎:“那我叫你娘娘。”
娘娘在很早之前,是称呼天上的仙女,皇室女眷尊贵,有时候也会称呼后妃为娘娘,但还有一种,可以叫母亲为娘娘,这和前两种没什么关系,纯粹是某些方言演变的“孃孃”,同音同译。
这么叫应该是最妥当的,钟婉看三郎的眼神极其复杂。
皇子入阁读书,就要拜师,秦姝看了眼安太师,果断不要,都六十了,说话小孩听不懂怎么搞。让几位丞相荐名师。
钟婉气道:“陛下怎么对孩子这般不上心?”
不交流感情就算了,选老师都这么随便,不能好好挑吗?
一口大锅天降秦姝,在钟婉的监督
下,秦姝每天抽出时间手把手逐个比对老师,至于孩子,钟婉先自己教着,由此发现三个孩子基础有点差。
大郎过了十岁,连诗经都读不透,比她当年还菜,勒令秦姝把找老师的事情提上日程。
经过各方推荐对比,秦姝定下了三位老师,重金聘请,两位教诗书礼乐,一位教骑射。钟婉开始沉迷养孩子,只是大郎二郎都有点淡淡的。
秦姝:“别想着养熟,最小的都七岁了。”
钟婉:“我知道,只是他们离了生母,能照顾就多照顾一点,还有啊,谁说养不熟?三郎就很好。”
“……高兴就好。”不知为何,在孩子这种事情上,他总争不过钟婉。
一家五口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去年秋闱考上来一大批举人,今年春开始三年一轮的春闱,春闱一般在每年的四月,礼部已经将贡院准备妥当,文渊阁几位学士已经把考题拿去礼部誊抄了。
大批举子进京赶考,长安城内外顿时人多了起来。
其实还是世家子居多,但已经有不少寒门学子,比之前朝,是个可观的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不仅有文举。还设立了武举。由于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设立武科科考,尚在草创阶段,制度比文举要简陋很多。到了府试会试才考校一些兵法和战争常识之类的笔面知识。
在秦姝的设想里,第一次武举会试现场人不会多,甚至做好了门可罗雀的准备,没关系,这是个开始,开了头后面就好办,为什么前朝羸弱?就是重文轻武,导致突厥越发张狂,又压不住武将,弄得各方悍将纷纷举起反旗。
这么想着,却看到演武场旁,人声鼎沸。
还在自己臆想中的秦姝:“……”
问了范颖才知道,他们都觉得开创武科是好事,现在文科武科分不太清,世家子既文且武,包括秦姝都是这样,毕竟各人各有所好,培养一些专业人才绝对有好处的,所以热烈捧场。
文举主考官是安太师,武举主考官是范颖,作为早早定好的主考官,他不好私器公用,却联系了卢国公之流,送了不少子侄参加武科。
通过武举的武科进士们,安排的官职只是中下层军官,出入官场也不会许以高位,世家是不愿来的,他们愿意子弟做一些清贵的能体现自己身份的工作。所以便宜了这些勋贵们,孩子生的多,正愁自己家的孩子没出路。
世家:“……”大意了。
秦姝来检查自己开创武科的成果,钟婉和三郎吵着要来看热闹,“带我们去嘛,什么都不做,就看看。”
钟婉心疼地摸摸三郎:“看孩子都学傻了。”
懵了一下立马反应过来秒装可怜的三郎:“嗯嗯嗯!”
秦姝:“……”
路过的二郎听说有武科考试,也向秦姝请假,休学一天去看武举考试。
只能打包带上了。
武试场上,任千白也来凑个热闹:“如有好苗子,愿意吃苦不嫌弃边关苦寒的,就跟我去边境吧,现在去,王爷还能帮着□□一二。”
秦姝与他对视,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十几二十年,突厥风头过盛了,总要一战的。
钟婉抱着三郎,看了一会就无聊了,完全不是他们想的打打杀杀,考过了笔头知识,再考真功夫,射箭什么还有些看头,排兵布阵就涉及她的知识盲区了。
三郎也看不懂这些深奥的东西,点着小脑袋要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