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清穿之皇长子(545)
譬如现在,他之所以不发表意见, 是因为他觉得新君怕是想从旗下选人, 如果新君打算选汉人年轻学子翰林, 他还得劝劝。因为他也觉得从旗下选人更好, 因为民人、尤其是江南书香世家出身的年轻学子, 恐怕是不会愿意大老远跑到海外去的。
读书人和海边讨生活的人不一样, 这是共识, 作为读书人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能不离父母很远就不要离远, 免得无法尽孝。
何况这里头还存在一些满汉问题等等, 胤禔其实还没想到这个地步,但李光地想到了。
“叫翰林院给朕统计一下,三十五岁以下的翰林有多少, 还有旗下考过翻译的人,也是这个年纪为限, 朕要名单。”胤禔吩咐道:“登基大典之后送过来就行,倒也不急。”
元起元年三月, 新君登基大典, 胤禔三更天就爬起来, 如今他还住在养心殿。身边依旧是全都和秦吉了,还有他们的徒弟, 当然了, 梁九功和魏珠也还在宫中, 只是魏珠还能凑近点,梁九功已经预备好去景陵给先帝守灵了。
“皇后那边怎么样了?”胤禔一早起身洗漱, 随后问道:“还有苏日格、弘晗他们几个,都还好?”
“主子放心,娘娘那边都派赵顽照顾好了,小主子那边奴才们奉旨一日问几次。”秦吉了回道:“只是有件事,皇后娘娘之前宁寿、延禧两边跑,这会正暂住景阳宫,太后娘娘那边叫人来问,要不要把坤宁宫打开。”
按说皇后该住坤宁宫,不过自打孝昭皇后去世之后,孝懿皇后没赶上住就咽气了,这几十年坤宁宫都是空着的。按理说,皇后当居坤宁,但要重新把坤宁宫从承担部分祭祀职能的宫殿重新变成宜居之所,也得从长计议。
“主子,礼部尚书揆叙到了。”
揆叙紧赶慢赶从西北回到了京中,然后就被赋予重任,加尚书衔儿,作登基大典的礼官。他一早侯在养心殿外头,等着里头的人伺候着新君穿好大礼服。
登基穿的大礼服简直是里三层、外三层,加上头上的冠、身上的配饰,胤禔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移动活衣架。谢天谢地这辈子就这一回,完事以后都不用穿的这么齐活了。
前朝和新君一切准备就绪,礼部尚书在门外奏请新君即位,此刻乾清宫正门挂帘,表示大行皇帝丧事暂停。胤禔自养心殿出,乘舆前往保和殿降舆,而后于中和殿升座,百官行礼。之后礼部尚书继续奏请新君即位,新君自中和殿出,乘舆前往太和殿,百官退出在太和殿前各自站好。
坐在摇摇晃晃的御轿里,胤禔闭目养神,忽而轿子速度慢下来,就感觉在往上走。这就是御轿被抬上了台阶,在太和殿前丹陛上方滑过,而后在太和殿前降舆。
此刻原该奏乐,但因为在大行皇帝丧期,宫中韶乐只列队却不演奏。同样的,百官进献贺表,也是只进不宣读。平静而肃然的气氛中,午门钟鼓齐鸣,阶下鸣鞭三下。
偌大宫殿中,只能听到整齐的拍袖子,撩袍子的声音,胤禔坐在御座上向下看,大臣们三跪九叩,如同一排排的箭靶。他的兄弟、亲友、旧识,都在低头跪下行礼。
君臣之分,天地之别,今天算是见识到了。
“颁诏书罢。”胤禔吩咐道,于是由秦吉了捧着诏书交给大学士,大学士在殿中宣读,而后又交给殿外的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又交给司礼。至此,登基大典的主要流程就结束了,在此之后,胤禔再次起身,回到乾清宫后的端凝殿更衣,而新制作的皇帝御宝,就被收好放入了乾清宫中。
脱下大礼服,换上素服,胤禔这才松了口气。之后就是大学士、南书房学士,六部九卿前来行礼,也是和新皇帝君臣之间来一次“敞开心扉”的谈话,彼此增进一下了解。
“朕自幼好武,早年皇考一度担忧朕嗜武废文,得空就要督促朕读书。后来又为朕寻觅良师,理藩院尚书阿拉木、河道总督戴梓,过去都教过朕读书。再后来,朕还听过不少人讲学,当年的魏象枢、熊赐履,后来的张英、现在的李光地,朕也都听过你们的课,是吧?”
李光地很配合,说道:“皇上说的是,臣还记得,大行皇帝曾经说皇上稳重厚道、聪敏谨慎,必是朝廷栋梁,还说过您不愧是诸皇子中的中流砥柱。”
胤禔有点想笑,最后还是憋住了,什么叫吹牛皮不打草稿,什么叫开局一张嘴、故事全靠编,就是李大学士!瞧瞧这话说的,好像康熙朝就没有皇太子这个职位,没有胤礽这个人,自己就是熙朝最受爱重的大阿哥。
“早年皇考还说让朕去编撰世祖皇帝的实录,后来朕还真得了这个差事,可惜尚未完成。”胤禔最后道:“父祖两代的功业都在朕的心里,朕蒙皇考厚爱得以承继皇位,自然也要以父祖之法为己法。诸卿还要尽力辅佐朕,以令本朝得以迈入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