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绥什么话也没说,举目望了一眼,便继续抬脚向远处行去。李瑾月与王忠嗣也随着她的目光看了一眼万象阁。王忠嗣欲言又止,李瑾月似有所感,乜了他一眼。
待行至王忠嗣所说的,与死亡什队分手之地,沈绥便开始仔细观察起地面来。西苑的大片土地上几乎都覆盖着一层碧绿的草皮,草皮间有碎石子铺就的小径,原本看起来十分雅观。但因着大批军马涌入,草皮已然被踏坏,泥土斑斑点点翻溅而出,狼藉不堪。沈绥蹲下身,触手摸了摸草皮,感受到水润。她忽而问王忠嗣:
“今晨大雾,有多浓厚?”
“完全看不清眼前的路径,我们骑马都不敢骑快,生怕撞上障碍,或者不慎冲入湖中。”王忠嗣回答。
“为何在此分队?”沈绥又问。
王忠嗣向着那片假山群努了努嘴,回答:
“呐,就是因为我看见了那片假山。那假山在浓雾中隐约可见,可以当做一个汇合标志。我知道这个地方靠近湖畔,所以我让手底下的三个什队,一队沿着湖畔往南搜索,一队往北,搜索完了就在这假山地汇合。还有一队跟着我直接去了万象阁,因为我怀疑盗贼可能还藏匿在万象阁附近。结果,往南的那个什队,就这么没了。”
沈绥沉默了下来,不再询问。她开始分辨地面上凌乱的马蹄印与脚印。涌进西苑的禁军,有骑兵也有步兵,几乎是混编在一起的。因而地面既有马蹄印,也有脚印,纷织交错,无比复杂。这种复杂的痕迹,除非经验丰富的斥候,或者长期在深林中打猎的猎人才有本事分辨,就连曾在大漠之上追索敌人数百里的李瑾月,一时之间也难以分明这些痕迹。但是沈绥的眼睛仿佛与众不同,她很快就察觉出了死亡什队脚印的分岔点。
紧接着,她开始沿着她观察到的痕迹,缓缓移步。王忠嗣与李瑾月片刻不离地跟着她,离开了痕迹最为凌乱的地带,之后的脚印渐渐分明起来,他们也能看出来,确实是个十人小队的脚印。
这些脚印的走向,最初很正常,但大概行出不到二里远,忽的一个奇怪的转向,十个人的脚印纷纷转向东南方。沈绥加紧了脚步,追索着那些脚印,最终竟然将他们引到了一处灌木丛中。那灌木丛中有一处枯山水的景观,其内全是石块石子。此时可见景观已被破坏,不少石块石子不翼而飞。
紧接着,那些脚印又离开了枯山水的景观,踅向西北,绕了一个大圈,又折回了假山处。沈绥紧紧蹙着眉站在假山旁,再一次仔细观察地面上那些复杂的脚印,不多时,她忽的抬眸,望向人工海的方向,然后长舒一口气,脸色阴沉下来。
李瑾月忍不住问:
“伯昭,如何?”
“我想我们大概遇上麻烦了。”沈绥道。
“到底怎么回事?”王忠嗣焦虑地问。
沈绥沉吟片刻,缓缓道:“如果我的推测没错,你手下这个什队,是集体自杀的。”
作者有话要说:【注】忠王李浚,即后来的李亨,也就是唐肃宗。
另,王忠嗣是唐代十大名将之一,大破吐蕃、降服契丹三十六部的奇人。他原名王训,因为父亲战死,被玄宗收养,玄宗赐名“忠嗣”,意为忠臣之后。玄宗将他父亲比作霍去病,带他成年便要封将,自幼在宫中长大。安史之乱爆发前,他被李林甫进谗言陷害而死,终年45岁。如果他还活着,安史之乱则不成气候。
第一百零九章
沈绥的推论真可谓骇人听闻, 李瑾月与王忠嗣听后, 皆觉身上起了一层鸡皮, 忙追问何出此言。但是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 沈绥却不愿多说,缄口不言。李瑾月与王忠嗣无法, 只得作罢。
“若真是集体自杀,岂不是撞邪了?”离开西苑, 归程的路上, 三人并辔骑马, 王忠嗣略有恼火地说道。
“也并无不可能。”沈绥道。
李瑾月挑眉,沈绥这话说得让人摸不着头脑, 莫非她这位“雪刀明断”, 竟也会迷信些巫蛊邪术?王忠嗣更是不满,认为沈绥是在故弄玄虚,实则想要糊弄他。
他是武将, 脾气直,虽平日里沉默寡言, 显得很是沉稳。但急脾气上来了, 也是丝毫不客气。当下就对沈绥一拱手道:
“沈司直, 王某敬你破案无数,是有本事的人。可你今日却这般胡言乱语,实在让我无法接受。恕在下不奉陪了,告辞!”
说罢,又向李瑾月赔了一礼, 便率先策马疾驰而去。
“这小子的臭脾气!”李瑾月薄怒道。
沈绥笑呵呵仿佛没脾气:“算了算了,这案子我目前确实没什么把握,他听我说的那些话,自然觉得我在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