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书记放下笔,背着手出了门。
小梁见状,连忙跟上来:“杨书记,您也要买背心吗?我去帮您排队吧。”
杨书记摆手,饶有兴致地说:“不用,我去看看热闹。”
他说是去看热闹还真是去看热闹了,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杨书记根本挤不进去,只能耐心地站在外围,观察周围买东西人。
排了二十多分钟,杨书记总算是被挤到了最里面一层。
他站在一个阿婆后面,不动声色地观察对面的两个年轻人。
两人看起来还不到二十岁,非常年轻,但眼睛亮晶晶的,嘴角挂着笑,这么多人,语气也没丝毫的不耐烦,一一给顾客报价,算账,找钱,忙得满头大汗。
在他们身上,杨书记看到了一种久违的拼劲,干劲。
杨书记侧了侧身,站到侧面,把位置让给后面想买东西的人,自己就在一旁看着。
这一站就是大半个小时,围着的人才逐渐减少。
嗓子都喊破了的宋书玉总算有喘口气的功夫了。
她拿着水杯猛灌了两口水,又招待了一个客人,找完钱后,目光总算落到了旁边的杨书记身上:“这位同志,想买背心还是衣服?”
杨书记蹲下身,目光落到裤子上:“那件棕色的裤子怎么卖?”
宋书玉笑着说:“这是灯绒芯的裤子,比较厚实保暖,价格要稍微贵一点,我们都卖6块一条的,您要是诚心要,那就5.5吧。”
杨书记点点头,又指着另一件蓝色的外套说:“这件呢?”
宋书玉又给他报了价格。
他点点头,又问下一件。
一连问了七八件,也瞧不出他喜欢哪一种。
宋书玉看出来了,他恐怕不是真心来买衣服的,正好又有两名客人过来,宋书玉便笑眯眯地说:“您再看看,有什么喜欢的再叫我。”
说完就去招呼新的客人去了。
等客人买了东西走后,宋书玉又笑着问:“同志,有看中的吗?”
杨书记指了指公社大门:“宋书玉同志,过去坐坐?”
宋书玉马上明白了他的身份,连忙笑道:“您就是杨书记吧,失礼失礼,还请见谅。”
正好现在人不是很多,她跟谢铮交代了两句,将摊子交给他就跟杨书记去了公社的书记办公室。
对于杨书记,宋书玉没什么记忆。上辈子改革开放后,她就进城打工了,后来衣锦还乡,公社的书记已经换了人,对这位杨书记的了解完全来自于宋建国。
宋建国对他评价很不错,说杨书记是个很耿直很为社员着想的人。当年他在公社做主任的时候,县里让每个公社上报当年的交粮数量,不少公社为了挣表现,都往多了报,但杨书记不这样,他每次都认真下乡考察,根据当年的情况报。
搞得他们红旗公社有好几年都是排在倒数,没少挨批。有些公社干部对此也不满,劝他别那么死脑筋,别的公社都往多了报,他也多报点,不说抢前几名获得表扬吧,至少弄个中不溜,也不至于回回都挨批。
但他硬是不答应,还说县里要批评,让他去就是。
所以虽然他在上头不是特别讨喜,但公社的社员和干部还是挺喜欢他的。
宋书玉觉得宋建国滤镜太深了,说杨书记为社员着想她信,但要说杨书记特别耿直,她可不信。
“小宋,喊了半天,喝点茶润润嗓子。”杨书记亲自给宋书玉泡了一杯热茶。
宋书玉受宠若惊,连忙站起来双手接过:“谢谢杨书记。”
杨书记含笑点头,坐到办公桌后面,双手交叉放在桌子,含笑打量着宋书玉:“你这小同志挺能干的嘛。我听说你们队的刺绣小队就是你一手成立的?”
宋书玉谦虚地表示:“运气好而已,正好赶上刺绣厂有这个需求。而且这事也全靠队里和社员们支持,不然光凭我一个人成不了。”
“小宋你实在是太谦虚了。刺绣小队忙吗?”杨书记感兴趣地问道。
这种给她表现的机会,宋书玉当然不能错过。
她详细地介绍了刺绣小队的业绩:“从过完年到现在,已经交了三次货,总共收到325元的加工费,平均每个人分到24.37元。目前,她们在忙第四批货,下个月初应该就能交货了。”
听完这个数字,杨书记兴趣更浓了:“你们的订单挺稳定的嘛,社员们增收也很好,只是这事惠及的社员太少了。小宋同志,有没有想过扩大规模?”
宋书玉苦笑:“杨书记,刺绣厂都只有一百多人,他们每年的订单数量也是有限的,能分给咱们做的更少了。目前的订单,刺绣小队完全处理得过来,若是订单持续增加,忙不过来了,那势必得再招一批人,但招几个十几个人就顶天了。而且刺绣小队需要一定的专业技巧,大部分社员都不适合做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