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富二代被迫从头再来[种田](467)

作者:寓风 阅读记录

他带着左膀右臂贺太师和范大将军把整场都巡视了一遍,随后便集中在前二十名了。

果然人才还是聚在前面。

尤其是前四名,第二、第三来自江南大儒门下,是当地望族,他早有耳闻,第一和第四则是京中子弟。

第一还是贺太师的族亲,也算是在他眼皮子底下长大的聪明孩子。

第六到第十,他也有两个眼熟的,另有两个看籍贯也是望族子弟。

只有第五和第八,出身寒门,第八好歹还出自江南,是文教兴盛之处,朝廷甄选人才的重地,可这第五,籍贯隆兴,还是隆兴郡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县。

弘安帝大感兴趣。

他朝大将军范孝递眼神,会试那张挺有意思的卷子就是他的吧?

范孝眨眼确认,是他。

待卷子答个大半,弘安帝站到颜君齐案前了。

殿试主考官是皇帝,答卷连字体都是有要求的,必须使用文书体,不许连笔,不许太大,不许太小,字迹要清晰干净好辨认,默认连一个错字都不许有。

这对颜君齐倒是不难,他干过抄书营生,别说文书体,连刻印体他都能写。

他不但写得整齐,写得还快,弘安帝转过来时,他已经答了一大半了。

先前学子们聚会时他听说京中的考生和南方的考生都是专门练过速度的,就怕殿试答题太慢,出现没答完别人已经交卷的情况。

因此,他也不太敢耽搁,能答多快答多快。

弘安帝瞧他字不错,长得也不错,印象分及格。

随后便站在他一旁看起他的答卷来。

很快,他猛得一挑眉。

在看别人答题的范孝和贺太师马上就发现了弘安帝的异动——他们陛下,兴致起来了。

贺太师和范孝对视一眼,这才考了多久,不会这就要抢考生卷子吧?!

不料弘安帝没抢卷子,而是朝他们俩招了招手。

贺太师和范孝见状,轻声快步走来,一个站在颜君齐后面,一个站到颜君齐右边,和弘安帝一起,从左右后三面,将颜君齐包围了。

作者有话要说:

小颜:被三个监考官盯着考,压力山大。

第206章 名次

其他几名考官也诧异地望过来,只是他们看颜君齐,就充满同情了。

被大岐权势最大的三人齐齐盯着,滋味可想而知。

别说一个考生了,就是在朝的官员,有几个能顶得住?

颜君齐手中的笔果然顿了顿,然后又继续写了。

不过速度比刚刚慢了不少,落笔更加字斟句酌起来。

范孝在他后方看了一会儿,马上明白弘安帝为何会把他们叫来了。

从青年登基起就爱搞臣子心态的弘安帝,这次还真不是纯粹为了吓唬人,颜君齐答题的方向在众考生中别具一格。

别人重点在论战之时,战之势,战之理,从是不是正义,准备是不是得当,发起战争的条件和必要性等等各方面来论。

但几乎所有人论的重点都在战前,或多或少,都在维护弘安帝的面子,默认战的合理,即使本人觉得不对的,也硬要往合理、应该、利国利民上拽。

有大着胆子批评的,其实也不太敢写实,都是写历朝历代发动战争的影响种种,因为不敢写,不敢议,不敢批评,反而写的别别扭扭不伦不类。

而颜君齐不同,他写的也是影响,而且重点完全在战之后,但他与别人的别扭拧巴,讨论道德、讨论历史上的得失例子不同,他分析的就是眼下的大岐、眼下的蛮族,没论这场仗应不应该打,而是既然打都打完了,该怎么将战果最大的发挥出来,从而利国利民。

范孝看得心惊肉跳,这份答卷,准确无比地戳中了弘安帝的痒处。

他们这些近臣最明白,这场战争的得失,是弘安帝的心病,他打了,力排众议,一意孤行,举全国之力打了,赢了。

刚赢的时候,满朝欢庆,主战派扬眉吐气。

可随后,他们发现,好像又没赢。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和来之不易的胜利,并没有给大岐带来足够的好处,甚至影响了弘安帝的声誉。

从蛮人手中收来的广阔土地没有使大岐获得足够的财富,还成了一个吞金兽、无底洞。

几年下来,连曾经支持弘安帝开疆扩土的朝臣,都有些转向批评了。

那些批评他们可以充耳不闻,大不了将那些发牢骚的迂腐臣子打发回家。

可问题是,现在的局面,不是弘安帝想要的结果。

他想要的是看着大岐逐日强盛,无比的繁盛。

弘安帝从来没怀疑过自己的决策。

他不允许蛮人如一把随时会落下的刀悬在大岐头顶,他也不允许他的大岐穷困贫弱。

他希望在他人生末年,能看到大岐像打赢蛮人一样,在繁荣上也取得一样辉煌的胜利,他希望大岐的每一寸土地都能兴旺。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