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影视圈做宣传/重生成应届生后总监被社会毒打了(2)
“天!”她不敢相信,“我这是……穿越了?还是重生了?”
---
于玥就职的公司,叫作“月白影视”,算是业内能排在前十的影视公司,每年稳定出品、制作三至四部电视剧,保持着“两年一爆款”的水准。
宣传部隶属“营销中心”,和“制片中心”的制片部、“策划中心”的文学部,以及“行政中心”的财务部,同为公司的四大核心部门。
于玥从大三实习就在这家公司,中间一直没换过,到今年,已经是第七年了。
刚来的时候,宣传部总共只有三个人——总监刘宇哲、项目经理艾达、视频剪辑大海。
那时项目不多,一年也就一部戏,拉来的资金都要投到制作上,宣传费用寥寥无几。合作不起外包团队,所有的宣传,就只能靠这四个人没日没夜地拼。
没有稿费,所有的文案、稿件,都是艾达带着于玥一个字、一个字写的;
为了省剪辑的钱,预告视频都是大海用一台二手电脑通宵剪的;
而刘宇哲本人,除了指挥团队、把控方向之外,还兼职了媒介的工作。
那会儿最时兴的宣传渠道是公众号,但因为刚刚兴起,还没后来那么高的刊例价,刘宇哲便厚着脸皮挨个身边的朋友去问。
有人情的软磨硬泡,用寂寂无名的演员id、无人问津片尾的合作媒体,置换来几条宣传稿,哪怕不是头条,二条、三条也都行;
没来往的,她就托朋友去打听,一天几次地催,许下空头支票,说到时候请帮忙的人吃饭;
有时几经周转联系上了,对方一听项目和演员,就抱怨:“你们这一点名气都没有啊!”
她便赔笑道:“播了就好了,咱们先合作着看看,万一呢……”
外加一些从前做记者时积攒下的纸媒的朋友帮忙,到了项目收官的时候,刘宇哲好歹也算是拿出了些成果。
---
直到于玥进公司的那年,公司的新项目签来了一个稍有名气的三线演员当男主。
他代言的品牌合作了赞助,又主动把线下硬广换成了10秒预告片,老板这才挤出了四万宣传费,郑重其事交到了刘宇哲手里。
那是一部穿越剧,在当时题材还算新鲜,虽然先在地方台播出、二轮才上了卫视,但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度。
男演员迅速蹿红升到二线,一口气接下了十一个新代言,而那家赞助商则乘势而上,将广告铺满了大街小巷,赚得盆满钵满。
第二年,公司又开新项目,是一部题材火热的谍战剧,请了几位重磅演员加盟,光剧本就打磨了八个月。
这回宣传部有了一笔十二万的预备资金,刘宇哲不再每天出去求媒体,而是带着艾达和于玥,认认真真把宣传计划过了一遍,要求在最低的预算内,做到最高的性价比。
有了钱,自然比没钱的时候好办事多了。
从剧组杀青回来,制片人兼公司老板曹州,让刘宇哲带着手下三个员工一起吃了顿饭,话里话外都是对这一次的项目寄予的重望,希望宣传能出彩、能帮着项目更上一层楼。
刘宇哲端着酒杯,笑眯眯看着曹州,用她特有的江浙人的语调,软软地说:“诶哟,宣传这个东西,就是锦上添花的!曹哥把项目做到9分,妹妹保证帮你推到10分!”
曹州喝得脸红脖子粗,囫囵说着:“向哲姐保证,十分满意……”
---
他果然没有胡吹,这部谍战剧一出现在春推会,就被央视看上了,预定了八套的黄金档。
紧张刺激的节奏、毫无表演痕迹的演员,一经播出,果然瞬间掀起了一股收视狂潮。
这下都不用刘宇哲出去找,各大媒体争相抛来了橄榄枝。
面采、ID、电视台访谈、卫视综艺……公司几乎倾巢出动,每天带着主创、主演全国各地地跑,直到二轮收官,忙碌的行程才得以放松下来。
“月白影视”一炮而红,曹州迅速扩大了公司团队。
他引入专业的制片组、签了两名专业编剧和四名新人编剧,分成了两个制片团队,增加项目产能,又扩招了宣传部,挖来了一个有经验的项目经理和一名策划,还招了一名设计。
就这样,原先的草台班子,一步步变成了正规军。
第三年,于玥就成了项目经理,等艾达离职后,又接任了主管,成了部门里除刘宇哲之外话语权最高的人。
和她同期的大海,也成了新成立的视觉组主管,手下带一个剪辑、一个设计。
然而曹州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前两年,平台热钱大量涌入影视行业,他适时地引入了一家资方,计划在港股上市。
公司部门被重新划分,总公司下面分出了几个子中心,刘宇哲升任“营销中心”总经理,便把最看好的于玥,推上了宣传部总监的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