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旨为妃(477)
但这话许岩不敢说,他低眉顺眼,恭谨应话:“是,奴才知道了。”
整理妥当,许岩便亲自端着那份圣旨,跟在风箫寒身后去了朝会。
众臣齐行跪拜大礼,起身后列于两侧,依次禀奏各处事宜,等要议的事情议得差不多了,风箫寒便偏头看了看许岩,许岩颔首上前,拿起圣旨,当堂宣读了废后的旨意。
皇后一家罪大恶极,当朝站着的大臣,对王懿这些年无法无天的做派几乎都有所耳闻,有的甚至亲眼见过,或是经历过。
加之王懿谋反就在昨日,如此重大的罪责,若是还能留着王姝尤的皇后之位,恐怕才真会让天下人不愤。
风箫寒废后,合情合理,众臣自无反对之声,皆俯首赞成。
此事便这么定了下来。
议完废后之事,本以为朝会就此结束,可没想到,临到最后,吏部尚书楚澹突然出列,控告王懿迫害忠臣,冤枉太傅李清浒卖官舞弊,致使李家上下一百多口人,尽数斩首流放。
楚澹先前被风箫寒派去了郸州,时刻准备接应边境,以免熹月国出兵之事有诈。后来边境战况稳定,启国军队也尽数抵达,确保不会再出意外后,楚澹便从郸州赶了回来。
而赶回来的目的,便是以李太傅之孙李诞的身份,为李家冤案平反。
李太傅一生廉洁,品性高义,谁曾想到了老来因为不肯接受拉拢,无端被污蔑成了那样的人,毁了一生清誉。
卖官之罪,按照当时的大启律法,就连李诞都被判处了流放,可一应判处流放的李家人,在流放路上,全都遭遇“意外”,没有一个能活着到达流放之地。
若非李诞得李清浒的门生拼死护佑,早就死在了流放路上,根本不可能有活下来的机会。
改名换姓,从头开始,李诞自此变成了楚澹。他苦心筹谋,日夜苦读,一步步入朝为官,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替李家申冤,还祖父一个清白。
听完楚澹的自述,一众朝臣都震惊了。
在场的大臣中,有一些亲眼目睹了当年李家一案的经过。
第740章 盖棺定论
卖官之事蹊跷,疑点重重,可圣上已经不理朝事,朝堂被几位权臣把控。
那会儿,王懿只是其中一方势力,并未达到把持朝政的地步。
李家是真正的清流纯臣,门生无数,在启国的地位十分特殊,深受天下读书人的敬仰。
大启重科举,王懿想把控政权,必做的一步就是笼络天下读书人的心,偏偏读书人固执又高傲,根本看不上权臣的种种做派,因此,最有效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找一个读书人敬重的人,让他代为笼络说服。
而这个人选,没人比李太傅更合适。
王懿因此找上了李太傅,许以钱财好处,乃至李家后辈的锦绣前程,试图以此打动他,让他帮忙搞定天下学子。
李太傅当然不同意,不但没有答应王懿,反而连人带礼一起轰了出来,闹出了不小的动静。
正因为此事,“不识好歹”的李太傅彻底被王懿记恨上,没过多久便利用那年的科举,陷害李太傅泄露考题、卖官舞弊,事发当晚便让李家上下全数下了大狱。
之后的事情更是如同脱了缰一般,李家覆灭的速度快得让所有人都反应不及,从入狱到定罪,只经历了不过两天的时间。
先帝已经很少管事,各大权臣都想要拉拢李太傅,最后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所以王懿恼羞成怒准备搞垮李家的行为,其他人并没有阻止,尤其在其中两方势力在李清浒入狱后暗暗递了消息想要收买,仍被拒绝后,更是彻底放弃了拉拢的念头。
本着自己拉拢不到的人别人也不能得到的想法,几大权臣想法空前一致,快准狠的给李家按死了罪名,短短两日便盖棺定论,扼杀了所有翻案的可能。
就这样,哪怕此案有诸多漏洞,哪怕其中少数大臣冒着危险求情,也没能阻止李家的惨剧。
李诞被李清浒门生中途救下,瞒过了王懿耳目,这才侥幸在王懿“斩草除根”的追杀中逃过了一劫。
当初的卖官案,是被几大权臣施压,强行安上的罪名,其中有太多的不合理之处,甚至连一应“罪证”都错漏百出。
因此,这些年,楚澹辗转找到的东西并不少,加之风箫寒的暗探也一直在暗中查证,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但还是让他们寻到了不少证据。
配合着这次的绝佳时机,深入彻查,必能从当年案件的蛛丝马迹中,找到替李家翻案的办法。
楚澹跪在地上,向着风箫寒深深磕了一个头,自爆身份的同时,楚澹也就成了“潜逃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