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穿书后我绑定了作家助手/七十年代恶毒女配写文日常+番外(554)
祝蹊不会让这优势凭空消失的。
所以思考了一会儿,她就说:“那看来,还得让安知景来做这缺德事儿,我往后还想要接编剧的活儿呢,也不能把圈子的人都得罪了吧?”
顾彩玉沉默片刻:“你厉害。”
祝蹊:“过奖了过奖了。”
谢谢安经理,没了他,祝蹊的确要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活了。
第211章 工作狂
说是要回京市,但真的等回到京市的时候,那也是半年之后的事儿了。
如果不是因为出差,祝蹊可能都不知道半年的时间能发生这么多事儿呢。
首先就是交通。
就在她跟陈彩荷离开渭市,去往了下一个城市之后,官方就宣布启动了快铁组,从京市通往海市的快速列车组,代表着华国的交通事业又更上一层楼了。
这个消息传出来,无疑是举国振奋,而且不用怀疑,关于列车的消息,势必比手机的消息更能够让广大群众激动起来。
毕竟国内现在还没有人使用“大哥大”,就是有条件给家里装电话的人都是少数呢,大家对手机渴望全都来源于不言的《醒来》,都幻想着自己能有一天可以拥有智能手机,可以远距离视频通话呢。
但列车就不同了。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坐过火车,也不是人人都需要坐火车,但作为交通工具,人们总是有认识的人坐过或者将要坐又或者需要坐的火车的,华国偌大的土地,总会有人有想要跟远方的人相见的需求的,而按照六人定律,几乎就约等于国人们对列车的认知比较普罗大众了。
于是,顺理成章的,在这个消息被公布之后,祝蹊和陈彩荷那会儿真真是走到哪里听到的都是这个消息。
更让祝蹊震惊的还得是——快铁组的研究人员里,居然也有程嘉树的名字!
这家伙到底有多妖孽?怎么处处都能见着他?
注意到了程嘉树的不仅祝蹊,还有陈彩荷,不过她注意到的就是另外的内容了:“快铁也是国家研究所的成果?为什么不也到咱们《得闲》上公布?”
陈彩荷知道研究所跟公司有比较微妙的合作关系,属于是双方领头人说定了的没有纸面文书的约定,但是有这么个约定在,她稍微畅想一下这事儿也不是什么很大的问题吧?
“这可是举国大事儿,你没看报道这新闻的都是什么媒体,这跟青鸟还是不太一样。”
“青鸟一代”面对的是消费者,但是列车面对的却是广大的华国群众,其中代表的意义不一样,研究所执行的宣传策略不同也是情有可原的。
再说了。
“青鸟那都是我们舔着脸要来的劲爆消息,哪里能啥好处都给咱们了呀。”祝蹊还是很知足的,并且足够清醒,“而且,咱们《得闲》是一本主打小说的杂志,成天发这种新闻,那干嘛不做新闻报纸?还是要清楚自己的定位的。”
陈彩荷领教了,然后就说起了这次要拜访的作家的秉性。
“咱们这次要拜访的方老,可能是这次最难啃的骨头了,他比较推崇文言创作......”
从京市一路到海市,祝蹊两人这将近一年的时间也算是完成了一次从北到南的旅途,路程当中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群,主要去拜访的数以百计的作家们,也是各有各的脾性,但有祝蹊这么个人精带头,再加一个真诚无敌的陈彩荷,倒也还算顺利。
海市是两人的最后一站,两个人也算是蹭上了快铁组的春风,坐上了这班被老百姓们津津乐道的列车,回到了京市。
实话实说,快铁虽然带个“快”字,但真的要比,也的确跟后世没法子比,毕竟再快的列车,也让祝蹊和陈彩荷足足坐了一天一夜。
好在,两个人回来的时候是冬天,不至于一天就腌臭了,只是身上列车的味儿总是少不了的,所以一下车,两个人就各自回家了。
至于在列车上说的等到了公司之后要怎么把这一路上的收获给大家分享,并且大刀阔斧进行《得闲》上边的栏目改革的事儿,呃,还是第二天再说吧。
反正祝蹊是迫不及待地就回了自己的小单间,好好地洗漱了一番,才放松了身心在床上躺下了。
躺下后就是每天雷打不动的日常了。
祝蹊点开了评论区。
现在,她名下正在连载着两本书,一本是自成的《星君》,还有一本是不言的《庭深深》,不过后者也不算连载,属于是随机进行更新的单元短篇,这个月并未刊载新内容,所以现在也不用选择了,祝蹊直接看的就是《星君》的评论区。
之前说,小说连载大概连载个三四个月就直接走出版,但是,这个模式呢,是《得闲》首创,从前没有先例的,要办下来就会困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