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零之穿书后我绑定了作家助手/七十年代恶毒女配写文日常+番外(524)

作者:祝珉 阅读记录

效果是什么?效果就是,这个栏目推出之后,《今天》杂志社拥有的每年两个分配大学生的名额,次次都能获得京大学生的青睐,让这么一个民办杂志社,里面的编辑全都是精英人才。

其他单位有意见啊,觉得你凭什么?

然后人家也是靠着这个栏目,让所有有意见的人都闭上了嘴巴。

这就得说到也是编辑部的一员的李小妹了。

当初把李小妹招进来,祝蹊就要求她一定要去考大学。那个时候,李小妹就只有初中学历,后面在杂志社的支持下上夜校,拿到了高中毕业证,刚拿到毕业证那年,她就报名了高考,还考上了!

虽然没能考上什么名校,但也是考上了大学啊!

放之前,这种事儿李小妹想都不敢想的。

就在她拿到录取通知书后,“编辑部的故事”这个栏目就出了一期李小妹高考的故事,这期故事写了李小妹是怎么奋斗的,杂志社的伙伴们是怎么支持的,她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大家又是怎么庆祝的,以及她要去读大学了,大家有多么不舍。

整篇文章有励志也有感动,激励了好多中途辍学的年轻人,他们因为辍学,有的人在四处打零工,有的人成了无业游民浑浑噩噩过日,看了这期“编辑部的故事”后,纷纷地又拿起了书本,重归了校园,不再抗拒成为大龄学生,而是立志要学习到真本书,拥有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一个故事就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这件事儿让大领导知道了,在某次会议上还说起来了,并且对此进行了大力的表扬,认为当下的读物、刊物都应该有《今天》这样的担当,不仅要输出内容,还要输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要给人们积极的、正向的引导。

这么一来,《今天》可谓是大出风头,真正做到了让任何人都不敢小觑,那些对它收罗了过多人才而有意见的人也开始无话可说了起来。

第一波之后,很快人家就开始推出了第二波招数——刊登读者来信,还会邀请相应的作者写回信一起刊登。

好家伙,这个栏目一推出,那读者的热情高涨得是不能再高涨了,《今天》几乎是一夕之间涨粉无数,成为了许多读者心目中最亲近的杂志。

第三波就是作者专栏了。

众所周知,人类是有窥私欲的,他们对自己喜欢的对象,会很迫切地去了解他们更多的信息,从而满足自己这一欲望。

作者专栏,就是一个很好的让读者们了解自己喜欢的作者的窗口,通过这个栏目,读者觉得自己距离喜欢的作者更近了,跟杂志之间的粘性既然就增强了。

前面三波招数,都属于是常态化的、长期开展的活动,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呢,人家《今天》还真不就只有这些招数了。

后续,杂志社还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小活动,比如说就某一主题征稿,又比如说在有的比较有意思的文章下面开启互动,又比如说在特殊的日子里发布特刊之类的,简直就是把销售这一块的手段给玩明白了,读者们真是爱得不得了。

到后面,《今天》还直接完了把大的!

《醒来》这本长篇小说,连载了一年七个月的时间,正式完结。

这部作品对于《今天》而言的意义毋庸置疑,没有人可以否认它的台柱子地位,甚至到它完结那天,还有很多粉丝购买杂志只是为了这篇文章而已。

所以,作为《醒来》的作者兼编辑本人,祝蹊当然得深挖一番,做一个扒皮资本家,狠狠榨干这本书的“剩余价值”才是。

于是,完结之后,《今天》还围绕着《醒来》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比如说,邀请读者写番外。

《醒来》是一本以于果果的成长为主线而展开的小说,但是呢,在祝蹊看来,一个人的成长是永无止境的,只要你还带着向前走的目标,那就会不断地前行着,这个过程自然就能得到各种不同的成长了。

但是一本小说,无论如何也不能够这么详尽地把一个人的一生给写完,或许可以使用一些时光流转大法,只写人生的重要节点,但那也就不是祝蹊想要创造的故事了——她想要写的不是谁的人生,而是一个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它只需要停留在一个好的、并且让人意犹未尽的结局上就行了。

所以,在写到于果果大学毕业,成功拿到了一家大厂的offer的时候,祝蹊就停手了。

对于于果果而言,她的人生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从学生转变成为了社会人,步入了需要单打独斗面对整个世界的时间段中。

而站在祝蹊的角度来看,时下的社会人跟未来的社会人其实并没有很大的不同,无非就是以劳动换取报酬,于果果如何在职场上叱咤风云,已经属于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所以停在这里刚刚好。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