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穿书后我绑定了作家助手/七十年代恶毒女配写文日常+番外(454)
赵默和陈彩荷都是本地人,家里虽然有哥哥弟弟,但该找到工作的也已经工作了,在上学年龄的呢,也还上着学,父母也都是双职工,压根就没有什么生存压力。
这种情况下,精神上的需求对她们而言就是最重要的了。
祝蹊说要看自己想要什么,需要做什么,两个人不需要有“需要做什么”,于是就想自己想要什么了。
那还需要说别的么?
她们很喜欢这份工作,也喜欢这里的氛围,更习惯了这里自由的上班环境——家里都是工人,两个人自然是知道,杂志社这种上班时间有多自由宽松了。
而多出来的这个黄师诗。
严格来说,她的家庭条件比赵默和陈彩荷都要好,但她就难在了不是本地人,祝蹊跟蔡颦颦一开始都没有考虑过非本地人会留下来的事儿。
毕竟这住宿问题是大问题!
但现在,祝蹊表示:刚好45号大院儿杏子姐住着也有点儿寂寞,师诗完全可以住那边去。
现在呢,需要头疼的大问题是名额问题!
她头疼的也不是怎么婉拒黄师诗,头疼的是呢,她该怎么再从宣传部那儿薅一个名额过来?
第171章 小单间
头疼是头疼,但祝蹊肯定是没有退缩的意思的,能拿下人才来,自己要是因为为难而退缩,那干脆别创业了。
所以,转天祝蹊又去找江思勇了。
说到江思勇,他现在也觉得自个儿有事儿得找祝蹊说呢。
那天开完会后,江思勇拿着会议上确定好了的方案,那是上看下看左看右看,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可问题就在于,他另外一边寻思着呢,就觉着这会议上问题可太大了!
在会上,大家的节奏完全就被祝蹊一个人给带走了,什么宣传方案啊、杂志内容策划啊那不都是祝蹊一个人叭叭地在讲吗?来开会的人都是搞宣传的,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出了个像样的建议!
江思勇完全不想要面对这个事实。
但又不得不面对。
毕竟,这个会议,不仅仅大家节奏都被祝蹊带走了,甚至会议最后,还确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祝蹊她那《今天》发展的方针策略,最不可思议的就是,他们居然同意了给《今天》杂志社大学毕业生分配名额这件事。
而最离谱的是,现在江思勇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却不觉得这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儿。
要不怎么说,这越是接近权力核心的人,对一整个风向了解就更清楚呢?
江思勇隐隐地知道上面的打算——随着进一步的发展,私人经济肯定会越来越更受重视,他们不仅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一股强有力的动能,还将成为未来即将毕业的许多大学生走进社会走上岗位的接收处。
是的,江思勇虽然不是后世来的,但是他已经能够预见将来大学生越来越多,岗位反而越来越少不够分配的局面了。
高考恢复以来,已经举办了五届高考,每一次高考入学的学生都比上一次多,甚至还有成倍翻番的情况,这个数据让人不得不重视。
江思勇以前是华视台的台长,现在虽然升任到了宣传部,但依然还是很关注华视台推出的节目和作品的,其中由祝蹊提供点子拍摄的《高考》系列纪录片,他年年都会看,对高考相关的数据也很关注,所以不难发现这个现象。
因为心里有数,所以在江思勇领导下的宣传部接收大学生分配也很有讲究的,对大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属于是非优秀不要,如果这个学生没有足够的实力,那宣传部宁可空着这个岗位等下一批,也不会勉强接收一个平庸的毕业生的。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宣传部对优秀人才的主动程度。
他们人事股在江思勇的吩咐下,持续关注高校中学生的动态,只要是表现优秀的,都会记录在册,等到学生毕业了,立马就会伸出宣传部的橄榄枝,哪怕这所高校远在他地。
祝蹊自然也在宣传部的人才预备役名册当中,现在《今天》跟宣传部达成合作,也算是一种人才投资成功吧......江思勇这样安慰自己,但还是意难平,尤其是此时此刻,好一阵寻思后发现宣传部这么多人才,其实大部分都不如祝蹊一个人的此时此刻。
他就在想,为什么偏偏是祝蹊毕业的时候上面要鼓励发展私人经济啊!
就不能让祝蹊先给宣传部奉献奉献?
祝蹊:不能哦。
甚至还要来薅宣传部羊毛。
江思勇接见了祝蹊,听了她一番话后,沉默了。
“你的意思是,现在有京市大学的毕业生想要分配到你们杂志社?”
这是什么操作?祝蹊是不是有什么洗脑的特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