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穿书后我绑定了作家助手/七十年代恶毒女配写文日常+番外(434)
大方向其实就是一致的,这些细微的差别一时之间也难以解释清楚,就跟后世很多杂志的分栏一样,其实你也搞不懂到底有什么差别,但一旦你成为了人家的忠实读者,通过长时间的阅读,自然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微妙”了。
蔡颦颦也做了栏目划分,她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祝蹊介绍的时候,也跟着点头。
除了这四个主要栏目,祝蹊还设置了另外四个栏目。
一个是“第二世界”,这个栏目就主打非本时代的故事,祝蹊预计把《醒来》放这个栏目,主要考量就是,《醒来》不需要什么流量了,反而是给《今天》带来流量的作品,所以放在冷门栏目也可以看看能不能炒火这个栏目。
一个是“作者亲笔”,这个栏目主要是邀请一些有点儿名气的作者来写点随笔,看中的是作者本人的流量,以及对杂志内容的丰富作用,而且薅自己羊毛么,祝蹊已经十分熟练了,准备第一期就推出“不言”的随笔。
一个是“今日编辑部”,刊载一些编辑部故事。没办法,《今天》是民办杂志,跟国家旗下的不同,不能走高冷路线,祝蹊自然要想办法培养杂志本身的粉丝,而编辑部故事绝对就是培养粉丝的利器。
最后一个就是“读者来信”了,这个栏目的作用跟编辑部故事差不多,也是用来培养读者粘性的。
后面这三个栏目是蔡颦颦之前从来没有预想过的。
在《明天》的时候,祝蹊是推出了互动栏目“求知”,但从这个栏目名也可以看出来,这完全就是给学生们交流知识和相互学习的一个互动栏目,蔡颦颦很难从这个栏目吸取到办完全用于互动的栏目的经验。
也的确,《明天》也办过让读者续写的互动活动,但当时《明天》面对的主要受众是学生群体,大多数人的确具备续写的本事,所以办这个活动完全没问题,蔡颦颦把同样的活动放在《今天》思考了一下,很快就发现了不可行——《今天》的受众群体更广阔,水平也更加参差不齐,真要办这个活动,说不定也能收到优秀的稿子,但相应的,编辑的负担也会变重。
总而言之,不太现实。
蔡颦颦所接触到的世界显然还是不如祝蹊的广阔的,她想过要做互动栏目,但具体该怎么做一直没有好的主意,现在看到祝蹊的设置,一整个就是恍然大悟。
“我这边划分的栏目跟你的差不多,主要就是针对老少皆宜的题材,具体的划分是按照阅读门槛来的。”蔡颦颦也是看完了祝蹊的栏目划分才反应过来,“阅读门槛这个,我现在想,设置出来好像也不太合适的样子,咱们杂志的内容不同的阅读门槛相差不大,总体来看门槛都比较低。”
做的娱乐化的杂志,怎么可能去设置什么阅读门槛?蔡颦颦这是满脑子都想着祝蹊当初约她入伙儿的时候说的星辰大海了,并且还有些文人的清高,所以才会不由自主地往这个方向去设想。
祝蹊也知道她这性子,就说:“大方向是对的就行了,栏目的划分主要还是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怎么设置不重要,重头戏其实都还是互动板块。”
蔡颦颦也承认:“没错,只不过除了作者专栏外,你想到的那两个我都没想到。”
她说起来也很不好意思,“作者专栏”这个板块在《明天》的时候就有了,所以说起来也还不是她想出来的,而是祝蹊曾经的“牙慧”呢。
祝蹊却不介意,就说:“没想到的,现在接触到了,以后就会想到了,总之人多了,点子就多,对杂志的发展来说绝对是好事。”
听了她这话,蔡颦颦才放下心来,后续跟着祝蹊仔细确定了一下后续的款项,把这件事初步确定下来了,就等后面跟编辑开个会执行了。
这个小会议,准确来说还是祝蹊在跟蔡颦颦商讨。
这是没办法的事儿,杂志社现在的正职编辑也就她们四个人,李小妹和李雪这俩李氏两姐妹都还是新手呢,编辑工作都还在上手期间,就不要指望人家还能做这些进阶型的工作了,所以就算喊了两个人过来一起讨论,她们俩主要也还是在边上听着,算是一种学习了。
“小妹跟阿雪先去审稿子吧,我跟颦颦再讨论一下后续执行的事儿。”
这就属于管理层的讨论内容了,没有必要留着李小妹和李雪学习——她们与其来学习这个,还不如好好学习怎么审稿呢,现在这个时候,外面的编辑办公室才是她们的学习胜地。
等她们出去后,祝蹊就跟蔡颦颦说了:“编辑咱们分成两组来吧,你带一组我带一组,咱们先把大家伙儿筛选符合杂志要求的稿件的能力给练出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