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穿书后我绑定了作家助手/七十年代恶毒女配写文日常+番外(378)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直接传遍了整个校园,全部人都觉得祝蹊疯了。
“不会是当了《明天》几年的总编,就真把咱们的校刊看成自己的了吧?”
“估计是......当老大当久了,可不就不乐意做虾兵蟹将了?别说是祝蹊,我听说之前咱们学生会出去的好些师兄师姐们都有很多抱怨呢。”
“他们算什么师兄师姐......”
“你这说什么呢!这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有人歧视工农兵大学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你现在看不起别人,小心改天别人就看不起你!”
因为恢复高考,工农兵大学生的身份地位自是尴尬了起来,正当两边的群体矛盾愈演愈烈,《明天》乘势推出了互动栏目“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大学生”,当时直接从京市大学开始,引起了全首都的高校学生的激烈辩论,有的人支持工农兵大学生,有的人支持高考大学生,直到“学到了真本事的才是真正的大学生”的言论横空而出,给大家伙儿泼了一盆冷热交替的水,一时之间,许多人表示醍醐灌顶,于是就开启了更深入的讨论,争辩也不再就着表面的学生身份争辩了,而是开始了关于如何开展更深入的学习的讨论。
《明天》原本就在风口浪尖上,经此一役,更是名声响彻京市,受众范围直接就随着不断从高校毕业的学生们带入了不同的职场,目前基本上已经覆盖了京市全范围,并且还随着分配到了外地的毕业生,不断以点为圆心辐射出了一个又一个影响力范围圈。
到祝蹊毕业的时候,《明天》名为校刊,但已经不仅仅是校刊了,甚至有人在传,说《明天》杂志社会选一名毕业生担任社长,开始社会化蜕变呢。
这个传言传出来,人们自然是猜测祝蹊会成为《明天》社长,拒绝了学校分配的工作,就是为了要自己拿下《明天》的岗位呢。
但是,祝蹊表示:有的是你们大吃一惊的时候。
毕业后,她还真就老老实实毕业,甚至还请了《明天》杂志社的大家伙儿去吃饭。
在校期间,祝蹊虽然没有过多暴露自己“不言”的马甲,但有的时候写好了的课程作业,她自我感觉不错的话,还是会投稿一下试试的,后面也就逐渐形成习惯了,隔一段时间就会投一次稿,现在已经有新锐杂文家的名号了,当然,有是有,但也不出名。
因为投稿数量多,上稿概率也大,《明天》杂志社的人也都关注过,于是一点儿都不惊讶祝蹊一毕业就能拿出这么多钱来请大家伙儿吃饭。
当然了,去吃了这顿饭的成员们就更不惊讶了。
老社长居然请她们到自家的饭店吃饭!
这当然花不了多少钱了!
这个时候的人们也不会因此而介意什么,家家户户都算不上宽裕的时候,有人请客哪里还会有人嫌弃这请的够不够档次啊?
但老社长家的饭店味道还真的挺不错的。
现在开饭店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跟其他行业比起来,餐饮行业无疑是入门最多的人。
不过,姜茹这饭店可不是现在开起来的。
赵家馆的生意越做越大,姜茹原本拿着师父给开的工资还是很满足的,但这人呢,就是经不起对比,这不是对比了赵家人赚的钱,姜茹就觉得,她也可以啊!
所以在赵家馆正式从外面招聘帮工的时候,姜茹在祝蹊的建议下提出了单干,先支了个小摊子,不卖别的,就卖鸡蛋饼。
鸡蛋饼配上她的辣酱,哪怕是技术门槛不高的小吃食,也直接火了。
卖鸡蛋饼卖了大半年,她也攒了一笔钱了,就想要买个铺面,但这个时候一打听,好家伙,就这会房价都直接翻倍了,姜茹原本算着尽够了的钱,现在算下来居然连一半都够不上!
怎么办呢?
姜茹又去求助万能小姑子了。
祝蹊也给力,直接帮姜茹说服了李兰香买铺面——可不是瞎好心,相信祝志高两口子将来一定会孝顺,所以让李兰香同志给儿子贴钱了。
她想的是,这铺面是李兰香买的,暂时以资金入股的形式加入姜茹吃食生意,铺面可以给姜茹用,提前签一个分红协议就行,到时候李兰香完全可以躺着赚钱了,这养老保障不就有了?
这协议也不算正规,全靠双方的自觉性,但有个好处,那房子是李兰香的!
就算之后姜茹没了良心,不想给钱了,李兰香也可以拿捏着房子跟姜茹收租。
要知道,这铺面可是经过了祝蹊的指点买下来的,就在大学城内——现在是没有大学城的说法,但祝蹊知道啊,这大学集聚的地方,不得迟早发展成为大学城?现在都还没发展起来呢周边就因为学生多热闹着,只要是有人的地段,就不用担心它将来不会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