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零之穿书后我绑定了作家助手/七十年代恶毒女配写文日常+番外(295)

作者:祝珉 阅读记录

68回想了一下,还真是!

它搭档真的,它哭死!没有比她更狡猾的人类了!

但明明应该十分精明和狡猾的人,最后做出来的选择却让68十分费解。

人工智能脑子里没什么弯弯绕绕的想法,想知道什么就干脆问了出来。

【你为什么不顺着徐凝的话,干脆就在百姓文艺报上发表作品呢?那个平台可大多了,到时候你能收割的影响力不比自己办个刊物更多?】

虽然当时68一句不吭,但那也因为跟祝蹊约定好了,不随意在祝蹊跟别人谈事情的时候开口打断,但它该有的思考方式和方向可一点儿都没改变,就算不说,但实际上还是很不解祝蹊这选择的。

祝蹊当然知道在文艺报上发表作品性价比比较高了,但是论可持续化发展,祝蹊可不觉得文艺报能有自己的《明天》更有看头。

“那你想想,如果不是我要办这个刊物,我的作品你觉得徐主编能看到?”

当然,这也只是其中一个原因罢了。

更重要的还是:“我有这个功夫不断投稿让文艺报看到我,《明天》都能打开名声了。”

现在虽然文艺界全面放开了,但文艺报的合作对象还是偏向于从前固定合作的那批人,就算是要合作新人,那也是邀请之前有名气的作者来发稿,大报哪里会轻易看到毫无名气的投稿人,祝蹊当初投新闻稿也得顶着京市第一机械厂的名号才能初露头角呢,但凡是个小厂子,估计人家初审就直接筛掉了。

68这下没话说了。

所以祝蹊也没有把最重要的那个原因告诉它。

最重要的还得是,祝蹊从后世来,比这个时代的人都更加清醒,也更加清楚平台的重要性。

内容产出者虽然是灵魂,但是平台却把握着拿捏这些灵魂的根本,再优秀的内容,离开了平台,虽然依然有生存空间,但茁壮成长的机会却没有从前高了。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越来越看重,资本自然就会看到这块宝地,然后用强势的资金实力构建起一个个“赚钱”的平台,至于输出内容?那有赚钱重要吗?

一旦利字当头,再纯粹的创作都会变味了。

已经做过一次梦想家的祝蹊,现在想要再一次成为理想主义者,反正能够努努力,试试水,干嘛不呢?

还是那句话——反正这辈子是捡来的嘛!

有资料库在手,印刷厂的资料可谓是手到擒来。

百姓报合作的印刷厂,自然是实力比较强劲的印刷厂,人家不缺单子,光是几大报刊的量就足够让他们吃个饱了。

这份资料目前来看,给印刷厂推介广告服务好像没什么空间的样子。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呢?

目前印刷厂的业务基本上依赖于以百姓报为首的大报,这些大报但凡有一家换个合作者,对印刷厂而言都会元气大伤。

根据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理,祝蹊想,她应该有话术去说服印刷厂的人了。

第110章 老熟人

印刷厂的厂长姓宋,是前两年才上任的,在一众年龄已经能充当祝蹊爸爸的厂长当中算是比较年轻的,不仅年轻,这位宋厂长还很有锐意进取之心,祝蹊也是在资料库里浏览到了这一条信息,才下定决心要拉印刷厂赞助的。

不然换了个老顽固厂长,诶,那可别管打广告能有多大作用了,就算是可以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人都可能不愿意动的,他们的想法也很简单——保险起见,稳妥为上。

过去十年里,太多太多人养成了这样的思维,这可不是祝蹊能够改变的。

蜉蝣撼树可不是祝蹊目前要做的,人带上了文件还有策划书,屁颠屁颠儿就去印刷厂了,并且借着百姓报这层关系,成功见到了宋厂长。

这种合作事宜,祝蹊当然是开门见山直接说了,主要是为了节省双方的时间,毕竟对面坐着的可是厂长,人家未必有功夫听你讲一堆废话。

谈合作嘛,祝蹊已经十分熟练了,当即就是一番“合作共赢”理论,那阵架就是你不愿意的话那就吃大亏了。

祝蹊谈合作,向来都讲究实事求是,哪怕是煽动人心的话,那也是站在客观事实上,运用了一些语言上的艺术阐述出来的,归根究底其实也还是客观事实的。

这种务实的作风可能在一些浮夸的合作对象面前作用不大,但是对于现在基本上都还是务实风格的领导来说,那可是很致命的。

尤其是搭配上了祝蹊精心准备好的策划案,两管齐下,宋厂长若还是不心动,那可真就不是一般人了。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祝蹊来之前为什么要冒险去资料库里搜查印刷厂的资料?那还不就是为了现在能够对症下药,好针对性地吸引宋厂长,从而完成自己的拉赞助需求。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