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零之穿书后我绑定了作家助手/七十年代恶毒女配写文日常+番外(288)

作者:祝珉 阅读记录

对付小作精嘛,还是有办法的。

不过有再多想要说的话,那也得等人回来后说,祝蹊推着《明天》往前走,需要操心的事儿可多了。

比如说现在。

宿舍里关于刘舒晴的事儿告了一段落,祝蹊就继续整理自己新书大纲了。

第107章 想要的

[......

李越终于明白,当她成为家庭选择中必须被放弃的那个人时,她就得学会着成长,软弱和无助不应该出现在她的人生当中,因为她注定要一个人往前奔跑。]

新书并不长,篇幅大概只有《高山》的一半,故事精简的同时,最主要的还是祝蹊没办法把握这时代的人们能不能接受超长篇小说,贸然写长了,不仅对她来说是一种负担,对追文的读者而言,那负担也不小。

毕竟《明天》是月更杂志......

第一本书的题材祝蹊没怎么犹豫,也没什么好犹豫的。

虽然说这本新书是她即将在现实世界发表的第一部小说作品,但从各个维度上来看,祝蹊本人都不敢拿它去冒险,搞一些极度创新,让人大开眼界的东西。

主要还是《明天》限制住了她。

不仅仅是因为这本杂志是她一手推动成立的杂志,更重要的是,这本杂志,是百姓报跟京师大学两所单位合作的证明,是两方团队努力的成果,如果因为自己写的小说给搞砸了,那祝蹊不得以死谢罪?

她的职业生涯可不能败在这儿。

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后,祝蹊还是准备捡起“老本”来,确定下了“知青”这个题材。

首先,从她自身出发,有过去两年做节目的经验,她对知青这个群体的了解可谓深厚,再来,从市场出发,现在的知青群体并不是小众群体,而是具有特殊身份的广众群体,受众可以说比较多的。

就跟当初《至情》系列一样,不仅收视率高,且广受好评。

就是不知道这么一篇以知青为主角的小说能不能在当下的文学市场上受欢迎了。

一直致力于做“良币”的祝蹊很清楚的,她写的小说真的说要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那还真的没有,它强就强在既是“商业片”,但“口碑”也十分出众,属于是跟市场比艺术,跟艺术比市场了,可以说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闭环优秀,祝蹊自认为的那种。

这样的闭环,那也得两边的条件都达到了才行的。

所以,如果祝蹊的新书到时不受现在的市场欢迎,那就注定要失败了。

至于她写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那就得说到她做的片子了。

《至情》当中最让祝蹊印象深刻的是有一集,里面有个叫张明月的知青,她是代替哥哥下乡的,因为长得好看,被当地村支书的儿子看上了。

在当地人眼中,村支书的儿子在公社里上班,是个干事,十分体面,他能看上一个毫无根基的知青,那是张明月的福气,一时之间,说什么酸话的都有。

但张明月拒绝了。

所有人都觉得她是不识好歹,甚至那个村支书的儿子并不想善罢甘休,一时之间,张明月的处境十分危急。

她的确毫无根基,所以在村支书的儿子要强求的情况下,她一度毫无办法,最后还是紧急跟隔壁村同一个地方来的男知青约定好了,两人假扮对象,男知青到他们那个村子特地以一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的姿态,吓住了村支书跟他儿子。

村支书的能量就这么大,他顶多就是管管本村的人,管不了隔壁的男知青,而村支书的儿子在公社上班,但也只是个小干事,没什么话语权不说,还要想方设法保住这份工作,如果那男知青真的鱼死网破,他也可能丢了工作。

工作和女人,他自有取舍。

一时的危机虽然度过去了,但这件事并没有完,因为张明月的拒绝,还闹到了隔壁村,让当地人觉得丢了面子,不仅孤立张明月不说,还分最苦最累的活儿给她。

纪录片摄像组的人到当地后,这些话都是张明月单独跟编导说的,编导思考良久,还是没有把假扮情侣这件事放到片子里,只拍摄了张明月如何坚持自我,不怕苦不怕累也要追求真正想要的东西的精神。

片子整体是很正面很正能量的东西,但只有亲眼见过的、亲身经历过的人能够看到其中苦难的底色。

祝蹊觉得张明月是一个很好的主角蓝本,她的故事或许在成千上万的女知青当中并不算独特,甚至有的人的遭遇比她的要糟糕上百倍,但也正是张明月的刚刚好,所以才正适合成为故事的原型。

毕竟她没打算写苦难文学。

这时代的苦难文学、伤痕文学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各种大师的作品,人家的文字是构建一个故事世界思考人生,但祝蹊认为自己的人生还没有足够被思考的厚度,写出来也是哗众取宠。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