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穿书后我绑定了作家助手/七十年代恶毒女配写文日常+番外(284)
只不过两年前祝蹊还没有现在这么有作品积累,叶教授也只是浅浅地带了一下,刘志强才在一开始没反应过来此祝蹊为彼祝蹊。
肖明月听了也咂舌:“这样的人都参加高考啊?”
他们这些被推荐上大学的,要不就是为了求个工作,要不就是为了深造一下回去加官进爵,学习的目的基本上都算不上单纯,学历在他们眼里就等于是镀金,所以完全想不到祝蹊这样不需要镀金的人来学校做什么。
刘志强:“所以人家百姓报很给她面子,我听说,这位同学入学前就被宣传部给预定了。”
他最向往的单位就是宣传部,去不了宣传部,那去百姓报这样的一级媒体也好啊,结果人家不用等毕业分配,直接就被几个单位抢,想想刘志强都觉得自己好心酸。
“这样厉害的人,我看我们文学社迟早要名存实亡。”
会议室的气氛早已经从一开始聊正事的凝重放松下来了,在座的也都是熟人了,听到了刘志强这句话,没忍住就有人打趣儿:“说这个,难道说现在文学社不名存实亡吗?”薆荳看書
社里出的作品能有算得上是文学作品的吗?
就跟大家伙儿到大学来镀金一样,谁能说文学社的社员们不算是来镀金的呢?
真的把这话说出去之后,大家伙儿反而都放松了下来。
属于他们这群人的时代好像是过去了,但是属于整个国家的时代到来了。
*
第四届文代会在春天完满落幕,一时间,各大报纸上也开始出现了体裁、内容各不相同的文章,最有意思的还得是百姓报上刊登的一则小故事,以一个读书人的视角浅浅讽刺了一下过去十年文学界的黑暗与讶异。
百姓文艺重新开办,它复刊的同一天,京市大学《明天》杂志社成立,社员三人。
祝蹊、沈云云还有陆明雪。
不用怀疑,后面这两位是祝蹊拉来充数的。
谁让成立社团需要三个人以上......
社团成立了,社团活动室也申请下来了,接下来就得办正事了。
第一件事就是招人。
“你愁什么?杂志社的名号都传到隔壁去了,你还怕招新招不到人?”
沈云云一边运算着最新学到的公式,她最近一段时间都在推演这个命题,每天都在写着祝蹊看不懂的东西。
隔壁指的是京华大学,跟京市大学并列国内两所龙头高校,互相以压过对方为努力目标,本来大家伙儿方方面面都是差不太多的,结果祝蹊突然在学校里弄出来一个《明天》杂志社,直接打了那边的学生会一个措手不及,据说对方学生会主席现在每天入睡前都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祷告他们的徐主席“英年早逝”,可见两所明明也没啥矛盾的学校的学生之间积怨有多深了。
很正常,大家都是为集体荣誉而战嘛!祝蹊表示理解。
“招人简单,招合适的人难啊,你看咱们校刊上的文章,你能看得进去吗?”
反正俗人祝蹊看不进去。
但这些文章才是这个时代的写作常态,并且已经成为了除新生外其他学生们最擅长的风格。
这么算下来啊,祝蹊能招新的范围也就只剩下新生了。
新生也不少,但会写文章的新生那可不多。
叹了一口气,祝蹊可算是了解到了做领导的人的不容易了。她看了看自己手底下的两个人,一个人对着一堆数字和符号每天都如痴如醉,还有一个人恨不得把校刊都给研读明白了为自己将来的公务员之路打下基础。
将军难为无士兵之战啊!
咬咬牙,祝蹊还是决定压榨自己的姐妹们:“等后天陪我一起去发传单招新!”
不管如何,先把手底下的兵给凑齐了。
传单她都已经设计到了,极具这个时代的风格,喊着响亮的口号,画大饼画得比谁都更顺溜——什么在今天在《明天》发稿,明天就在百姓报发稿,什么背靠百姓报,权威平台......能吹的牛都让祝蹊吹出来了。
除了招新传单,祝蹊也没有忘记准备好到时候在《明天》上发布的稿件。
也是她的新书计划。
当然,这本新书也排不上小四的序号了——小四已经献给了百姓报黑色幽默小故事,连王叔看了都被吓死的超大胆文章。
大胆是大胆了点,但这篇文章无疑是很好地给未来开了路,让文艺界的人们意识到,文代会上讲的话、做的决定、有的决策都不是说说而已,这一切都会逐步得到落实,文艺市场放开的步伐在匀速前行中。
好多人都在猜测这个小故事的作者“佚名”到底是谁,最离谱的人还猜是大领导亲自撰文,就是为了给大家打个样,给他们打气鼓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