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后爹全家是皇帝+番外(62)

作者:文理风 阅读记录

药纵之听了笑了,摸摸林从的头,“你还小,只要识字会背就行,不用学得那么高深。”

“可是林儿不觉得高深,反而觉得它很有趣啊!”

“你听得懂?”药纵之有些惊讶的看着林从。

林从点点头,“先生讲的很明白。”

药纵之听了很是诧异,虽然世家有不少孩子都用易来启蒙,可很少有孩子懂易,毕竟它里面很多句子晦涩难懂,大多数孩子也只是背背,压根不会去问,就算问了,也不一定听得懂,更别说觉得有趣了。

其实不止对孩子,对于大人也是,要不是科举要考,儒生其实大多也不是很喜欢学它,毕竟子不语怪力乱鬼神,所以儒生一般也只是把它当做普通的经史读,背背句子,看看注释,能默写,能用来作文章,这就够了,还真没几个真心觉得它有趣的。

当然一时兴起照着书上来一卦的是不少,不过这只是好奇,和听得懂,觉得有趣没多大关系。

而且占卜这事还要有天赋,也不是只有兴趣就行的。

这也是天下读书人都读《易》,却也没几个占卜大家的原因。

所以药纵之对林从听得懂还觉得很有趣十分诧异,难道他的学生不只是天资聪慧,还对这个有些天赋?

于是药纵之在下次上课时,领读完,就忍不住解释了一遍,又说了一下怎么用于占卜。

药纵之是个书虫,平时涉及书籍很广泛,虽然他自己也不会占卜,但理论只是还是很充足的。

这正是林从想要的,做老师的一般有惜才的毛病,学生有点天赋,老师只要有能力,一般就想给发展一下。

于是,在药纵之加餐式教学下,林从用了两个月,不仅把《易》整卷读、写学会了,还把《易》中的卜筮大体弄明白了。

其实《易》之所以成为后世玄学代表,特别高深,除了它本身书就是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框架比较大,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典籍,它三部丢了两部。

林从也是听了先生讲,才知道《易》其实应该是三部,分别是《连山》、《归藏》、《周易》,并且《连山》《归藏》是前身,《周易》是对前两部的总结归纳。

但《连山》《归藏》在汉朝时就丢失了,后面朝代虽然时有人声明发现了,可并不能辨别真伪,留下来的只有《周易》,这就像做物理实验,本来人家有实验演示,有做出来数据,最后才是总结的公式,结果一场意外,前面两个都丢了,甚至做实验的人也消失了,就剩最后公式了,你看着公式,你知道它怎么来的?

因此《易》的难,未必是它本身多么玄奥,而是它丢失的太多,本来就是个残卷,再加上当时著书用的文言文,字特别少,自然就越难看懂。

所以它只能越来越玄。

不过这对林从来说不是问题。

别人是从卦象推结果,学得不精,天赋不行,就会导致推不出正确结果,占卜不准,那自然是很大的问题。

可他是先知道结果,再去凑推论条件,那自然是大家越不懂,越不容易听出其中逻辑推理问题,只能听结果对错。

所以反而有利于他。

于是,林从开始拿着刚学完《易》开始造自己玄学理论,别人是1+1去推得几,而林从,是如何用数字,凑出2,很快,林从用排列组合凑出了“凶”“吉”两套理论。

简单的说:就是林从拿三个铜板,放在竹筒,摇一摇,然后一倒出来,三个铜板假设是“正”“正”“负”,那林从说A理论,就得出“大凶”,说B理论,就得出“大吉”。

创造好理论,林从就开始了自己第一次尝试。

林从选得对象是他的大姐李宁,几个月前,他大姐又怀上一胎,鉴于他大姐李宁和石敬瑭前三个都是小子,还有个侄子石重贵,他大姐现在心心念念想要个闺女,而林从当年翻过石敬瑭的资料,这胎怀的应该正好是他唯一的闺女,他的长女长安公主。

……

正院

曹夫人和李宁母女俩正在一起做小抱被,王氏领着林从进来。

“姐姐在忙呢?”王氏笑着说。

曹夫人笑着指着床上的小抱被,“你来了正好帮我缝几针,眼睛大了,都快看不清针了。”

王氏女红不错,听了就把林从放下,笑着接替了曹夫人的位子,曹夫人过来看着林从。

王氏一边和李宁做着小抱被,一边问李宁:“小衣裳都准备好了么?”

李宁回道:“有他哥哥们留下来的,洗洗再用就行。”

王氏说:“那怎么行,总得做几件新的,再说那些旧衣裳都是男孩子的,你这胎要是个闺女,可没法用。”

李宁看了看肚子,有些丧气,“前两天我叫娘帮我摸了,又是尖尖的,只怕还是个讨债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