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慕林(1965)

虽然听起来,宣府与榆林都是九镇之一,但前者生活环境更好,也相对更和平安稳些。有传闻说这是皇帝照顾宗室,怕他受不住边疆清苦,才给朱恪晌安排了这么个地方。只要他能在这一年里立下军功,一年后调回京城,就有足够的资格升职了。一年的边疆历练时间,分明是想要意思意思地给他拼凑出一份象样的履历,好为将来的破格提拔打好基础。这是对他的优待!

然而……宣府眼下太平无事,不象榆林时不时还会有小规模的战斗发生。朱恪晌都不清楚自己是不是能谋得一项军功,顺利在一年之后升职回京。若是这一年里,那位萧将军的旧部先他一部积累了军功,调回京城,那京西大营的兵权就没他什么事儿了!

更糟糕的是,为了填补他们两人外调后留下的空缺,兵部随后又下达了命令,临时调杭州将军金鹏入京接掌京西大营。这位同样是萧明德将军的旧部,但他是京西大营出去的,无疑比朱恪晌更有份量,更得人心。

他还跟调去榆林的那位萧家旧部,是多年好友,过命的交情,想必也更愿意与老友继续做同僚吧?

第1446章 碰头

征调杭州将军入京的文书下达当日,萧琮在自己悄悄置办下来专门办某些不方便让人知道的秘事的小宅子里,匆忙召集了几位熟悉的朋友,开了个碰头会。

三皇子并没有出现。大晚上的,他还住在宫里,轻易出不来。要等到明年开春后,他正式开府成亲,才能光明正大地在皇宫以外的地方过夜。

不过三皇子的缺席并没有影响到这场碰头会的效果,萧琮身为他的嫡亲表兄和未来大舅子,足以代表他说话了。

萧琮首先要向所有人确认的是,他们行事没有任何疏漏之处,没叫任何人察觉他们已经跟三皇子与萧家一方的人结了盟,许诺了会支持三皇子争夺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众人都觉得自家行事隐秘,周遭一切如常,不可能泄露了什么风声,反倒有些怀疑萧琮那边是不是露了痕迹?别的不提,萧琮一个已经外放到长淮卫的中层武官,哪怕是奉命进京出差,滞留了几个月,时间也太长了吧?会不会让皇帝、太子与四皇子等人起了疑心呀?

萧琮认为自己有足够的理由滞留京中,长淮卫那边都没催他,而他滞留的原因也是因为兵部行事拖拉,不是他的错,皇帝再怎么责怪也怪不到他头上,太子与四皇子可能会觉得不爽,但那又能影响到他什么呢?

萧琮与众人细细对过一遍,确认他们都没有露馅,那么原本寄予厚望的朱恪晌被外调,也同时失去了对京西大营的控制权,就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了。虽说这个变故令人沮丧,但只要秘密依旧是秘密,那也费不了多少事,反正朱恪晌只是去一年而已。

不过朱恪晌没萧琮这么乐观。他好歹是真真正正在地方上的卫所里混过几年的,知道这里头的水有多深。就算他去宣府待足一年,没人为难他,没人给他小鞋穿,但只要宣府没有发生什么有点规模的战斗,又或是有战斗却没有他的用武之地,那么他的军功就不可能到手。即使一年后他能稳稳当当回到京西大营,也升不到三皇子与萧琮期盼他能升到的位置上,最有可能的是官复原职。那他又能对三皇子起到什么作用呢?

从小长在京中、在父亲管辖的京西大营中成长历练,如今去了长淮卫,也一直受到父亲旧部关照的萧琮不是很能理解朱恪晌的顾虑。他觉得,以这人宗室的出身,又有三皇子与萧家做后盾,到了哪个边镇,都不可能还有人胆敢给他使绊子,明明有机会立功却立不了,又或是立了功却叫旁人抢了去的。

他安慰朱恪晌,笑道:“没事儿,你只管在宣府好生待足一年,别犯什么大错,有机会立功,就尽力去争取。哪怕你只是立了一点微末的功劳,我们萧家也有法子让你的履历漂漂亮亮的,光明正大升到京西大营统领的位置上。你只管安心就好了!”

朱恪晌发愁地看向萧琮,不明白这位少将军是哪里来的自信?他是不是忘了?榆林在西北倒也罢了,宣府……那可是燕王府的地盘!燕王若是容不得底下有人做手脚,那谁还能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捣鬼?!萧家在京城周边又或是长江沿岸兴许真有不小的权利,但是北方地界上,从萧明德继承了柱国将军名号那时起,就从来没有插手过那边的军务了!燕王府也未必会买萧家的账呀!

然而萧琮没有多留意朱恪晌的脸色,他安抚过人后,便又转向其他与会者,一个一个询问过去,又安排了他们接下来要做的事。尤其是那两位已经在禁卫军中站稳了脚跟,如今却成了被殃及的池鱼,不得不被调往皇陵、行宫之类的清闲冷衙门的武将,他特别多安抚了他们几句,让他们只管安心。但安抚过后,他也很仔细地询问他们,是否有继任人可以推荐?

Loeva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