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零,我成了零食大王(74)
二十多个人一顿饭要吃的菜,光是择菜洗菜就需要很长时间。
别说炒菜了。
吃完了还得收拾厨房、清理碗筷。
施向南大多时候也在食堂里跟大家伙儿一起吃饭。
她习惯十几年后那种收拾的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的厨房了,稍微脏一点就看不过眼、难以忍受。
厨房里的卫生情况直接关系着厂子里职工们的身体健康,也不能含糊过去。
施向南最开始找的是一个住在附近的大婶。
说好了她就管厂里的一日三餐,吃完饭收拾好了厨房就可以回去了。
施向南都没有算她是食品厂的正式职工。
只能算是个兼职的。
那个大婶一听一个月有一百块钱,就给二十几个人一天做三顿饭、搞一下厨房卫生,这还不简单?!
一口就答应下来。
这才刚做了两天哪,今天上午施向南去市场买菜回来送到厨房的时候,婶子就跟她嘀咕了几句。
话里话外的意思是她一个人干不了这些活儿。
她也不是嫌钱少了,但是这么干下来,从早到晚她基本就没有能闲下来的时候。
厂子里八点开工,最迟七点半要吃上早饭吧。
她一个人做饭快不起来,几乎五点多就要来开始准备了。
职工们吃完把碗筷往厨房一放就开始干活,婶子就得去清洗碗筷、收拾厨房。
卫生搞得差不多,就要开始准备中午的饭菜了,下午到晚上也是一样。
人家原本想的是就做三顿饭,最多三四个小时的事儿,一个月拿一百块钱,真多!
可要是早上五点多就要来厂子厨房里开始干活,一直干到下午七点钟。
这一百块就不划算了啊!
施向南也觉得这样不合适。
而且现在煮瓜子的几个人不能去干别的。
每天厂里货物的进进出出,现在光是瓜子,以后会更多……
这么点职工确实不够用。
除非施向南把那五个在县城里零卖瓜子的女工也收回来到厂里一起干活。
但零售这一块每天稳定在八百斤以上,跟批发相比一斤多挣一毛钱。
施向南暂时没打算完全不做了。
她的瓜子收购价三毛一斤,零售六毛五,还要扣掉香料、水电、人工等等费用,一斤瓜子的本来挣得就不多。
施向南没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
是想着要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1991年全国人口十一点五个亿,哪怕一个人一天吃半斤她的瓜子,她一天能卖出去的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是出生在这个国家独有的人口红利之一。
按照施向南的计划,零售的钱并不是她利润的大头。
现在的问题就是她的摊子还没能铺开那么大!
现在别说是全国了,她连市里都才刚刚沾到边。
云山县城的市场已经打开,大多数人都认可了她的瓜子,一天卖出去八百斤,零售的钱比批发价高出一毛。
一天多挣八十块。
一个月就是两千多块。
现在除了下海经商成功的,全国上下,有几个人一个月挣得到两千块钱?
经商成功的人里头还有那种小本生意、一个月挣几百块就很高兴的呢!
所以人手不足怎么办,再招啊!
说实话施向南的食品厂工资给的高,还包吃住,想招人轻而易举。
她厂里现在最多的就是搬货的人。
这个活儿也不需要什么技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只要舍得出力气就都能干。
大姑长得高,大姑父也是个大个子,袁京遗传了父母,也是个骨架大、个头大的。
施向南目测他有一米八五。
这个头在这个年代也属于是大高个了。
看着就很有力气。
大姑听到姨奶奶的话明显心动了,但还有些犹豫:“南南,你哥嫂不会给你添麻烦吧?你真要招人?要是不缺人就算了。”
施向南摇头:“我本来就要再招人的。就是我这厂子就这么大,你们也看见了,跟深城的大厂肯定不能比。要是袁京哥和嫂子就想去南方开开眼界,在我这儿可能就不合适。”
大姑立刻说道:“开什么眼界!我们都跟村里去南方打工的熟人打听过了,去了就是进厂里车间干活,一天干十几个小时,收工冲了凉倒头就睡,第二天又是一样的活儿。”
“那些厂子都在郊区哪,离市里可远了。他们一天忙到晚也没功夫进市里去闲逛。”
“在车间里一年干到头,年年都这样,出去打工两三年了,问他们深城啥样都说不出个一二三来的!”
第53章
施向南前世自己就去南方打过工。
第一次去的时候就跟大姑描述的差不多,韩鹏杰的熟人介绍着进了一个玩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