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九零,我成了零食大王(338)

作者:年岁 阅读记录

食品厂今年因为扩招了几次工人,又买了一次机器设备。

所以虽然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但也没有再忙到需要三班倒的程度了。

因此,施向南就计划着今年要提前一点放假。

至少不能再拖到二十八二十九了。

他们厂里现在有一些,尤其是专业人才,都是外地的。

总得给人家留出回家的时间。

这会儿又没有高铁、飞机票不是什么人都买得起的。

就算买得起也多得是人舍不得花这个钱,再说也不一定想买就能买到。

交通不是很便利的情况下,自然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回家路上。

跟厂里的李唐风、刘芳等人开会后确定下来了放假时间,在腊月二十六当天下班后,从二十七开始放假,放到来年初八早上开工。

刘芳那边的统计,食品厂目前为止还没有坐火车超过三天都到不了家的。

当然,需要两三天在路上的也基本没有。

今年食品厂的效益更好。

尤其是后半年。

葵花籽的原材料不再紧张后,精品包装路线也打开了,销量在那个月就开始猛增。

所以八月份之后,食品厂的总销量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一倍左右。

食品厂原本的月销售额平均在两百万上下,这一提升就直接奔着五百万去了。

每个月要交的税自然也是蹭蹭往上涨。

所以云山县的领导层,已经不光是姓黄那位主管经济的副县长注意到西施食品厂了,基本整个领导层都注意到了这个食品厂。

一把手还在有一次开会的时候提起县里的经济问题,主动问起过。

这些自然是施向南从黄县长的秘书那里听他透露出来的。

虽然告诉过自己要平常心,不过听说的时候还是有点……心情激动吧。

而到了年底这一两个月,更是频频传来好消息。

不光是每个月的销量暴涨,更多是跟西施食品厂的未来发展有关。

比如新签下来市里的两个农场、再比如省城那边透露出来的好消息。

再比如在全市范围内签下了更多的农户。

同样的,因为动静大了。

招揽人才这方面也是事半功倍。

以前西施食品厂只是一个县城里头的小食品厂罢了。

经过一年的发展,食品厂又变了新的样貌。

温长冬的育种团队人才又有所增加。

这属于是一个良性循环。

招到了人才之后,再去招揽同类型的人才的时候,人家原本可能不太愿意,稍微一打听,听说某某也在西施食品厂,再跟人确定一下消息没有出错。

再谈一谈待遇问题,有很大概率就愿意来了。

施向南不远万里把温长冬从南方请过来真的是来对了。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挂帅。

有不少家里需要用钱的专家、又或者是跟温长冬境遇相似的专业人才,也开始寻找待遇好的私营企业。

不过他们这个专业,想找到合心意的可没有那么容易。

就像是食品厂吧。

绝大多数原材料都是直接找人进货的。

谁会因为要做方便面,就自己去承包土地种小麦、打面粉、然后再把面粉拉到工厂里进行加工,变成方便面的面饼啊?

施向南的西施食品厂算得上是第一批这样做的企业。

她觉得自己的食品厂招收专家、专业人才很困难,而其它的同类型工厂根本没有想要搞这个。

这就还是走在行业的最前面。

全国这么大、那么多的人才呢。

如果没有这个想法就算了,有这样想法的,选择其实也不多。

那消息灵通、有这方面意向的人打听打听,自然也就打听到西施食品厂了。

再托关系问一问,就问到温长冬了。

他读书的时候还出国留学过,这么多年下来,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甚至是学生,都有不少。

有这位大佬坐镇,许多有意向到私企搞工作的,打听到他,再一问西施食品厂的工资,基本就都愿意来了。

虽然这样的人不多。

可是全国人民基数大啊,哪怕是万里挑一、十万里挑一,只要西施食品厂是他们的首选。

那多多少少也能够招到几个人才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

温长冬的团队现在有十几二十个人了。

而且后来招到的专业过硬的人才基本都是听说了温长冬在这里才来的,这样招进来的人就不用担心什么磨合问题。

他们跟温长冬都是旧相识,见面气氛简直不要太融洽。

今年后半年因为见到了好几个老朋友,还有跟着自己一起搞工作的。

温长冬的心情都肉眼可见地变好了。

这个原本干瘦干瘦的老头儿,瘦得脸都凹进去了,这会儿脸上也长了点肉。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