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490)
已经走远了的竺瀚,已经走进了水流更湍急的地方,这里有个水磨坊。
毕竟梅园只是个园子,引入的水道经过人为的改造,也只能是个偏大的模型,能看个样子。
“这东西,我在交沱也见过。”竺瀚说完,突然拍了拍竺年的肩膀,“还是你小时候过来造的。有这个磨面方便多了,都不用牲口了。”
交沱一带,水网密布,又山林险峻。单纯想找一个能够有水流落差的地方,造个水磨坊是非常简单的。问题是那边一旦下雨、地动就容易山体滑坡。
但相比较能够节省的畜力,水磨坊还是很划算的买卖。
军队人又那么多,又正值竺年头一回试验自己的工兵营,直接造了三个水磨坊。
梅园的管事和宋星在边上解说:“这些东西,都有专人维护。每年工部都会派人来。好些个整个拆走,又重新装回来的。”
水磨坊其实很多地方都有,但结构方面多少有些参差。
怎么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尽量让机器好用,是书院人不断研究的方向。
说着,一行人终于来到水力纺纱机面前。
宋星说道:“我把原材料换成了你带回来的去籽棉花,看纱线还不错。”他原先没接触过纺纱,也不知道这速度是快是慢,“原先是并排两个纺锤,我改了四排,一排四个。这边水道太窄了,要是河再宽一点,或者落差再大一点,应该能再多放一些纺锤。”
作者有话要说:糕儿╰(*°▽°*)╯:叔叔牛逼!
糕叔╰(*°▽°*)╯:那是!
糕爹o(* ̄▽ ̄*)ブ:那我呢?
糕儿 (;¬д¬):老爹站远点,别搞破坏。
糕爹: ( ̄◇ ̄;)
(完)
第二百四十五章 棉花铺 ...
“普通河道没法保持这样的稳定性。”
“可以通过水车调节?”
“纱线的质量现在看着还行,找专业点的来看看。”
“纺纱的时间再久一点。”
“纺纱可以用水力,用来织布行不行?”
“织布的复杂度比纺纱高。我们找个织布机看看怎么运作的?”
水力纺纱机的大小本就偏小,宋星还增加了纺锤数量,导致能够真正进去里面看机器的,就竺年和宋星两个人。
其他人,包括竺瀚在内,都只能站在外面徘徊。
他们在里面说什么,外头是听得清楚,但每一个字都听得明白,不代表知道其中的意思。
只有竺婉反应迅速,叫了个宫人问了问,很快就去找了人来看。
被叫来的不是别人,正是简姑姑。
简姑姑是针线局出身,宫中的衣服料子大部分都是特殊工艺制成。需要自己纺纱的不多,但在质量上她的眼神足够老道。纺纱织布的经验,她也格外充足。
简姑姑是很喜欢竺年的,行过礼之后,就笑呵呵地嘘寒问暖。
竺年每年穿的四季衣服里,有不少是简姑姑设计的。
她现在岁数大了,眼神不太好,已经不太亲自动手做衣服,刺绣什么的更不行。
她已经不住在抱月居了,而是和一些其他老宫人一样,住在隔壁的梨园精舍里。这次竺年生辰,他们这些老宫人也来参加。虽然不能坐在高台上,但在台下也有他们的位置。
竺年拿了个纺好的纺锤给她:“姑姑,您看看。”
她拆开来看了看纱线:“这是用那个棉花纺的吧?”
“是。我差人送来的棉布棉花棉线,您都收到了?”
“收到了。家里和书院里全都穿上了棉袄棉裤棉鞋,用上了棉被褥,可暖和了。棉线也扎实,就是染色没有丝绸颜色鲜亮。我那儿还放了些样品,回头给送到东宫去看看?”她说着又笑道,“我在学写字儿呢。以后收到殿下的东西,姑姑就给你写信。”
“那敢情好。”竺年在她的示意下,拉着线走出一长段路。
简姑姑用最挑剔的眼光审视细细的棉线,一整个满满的纺锤下来,最后也没找到什么毛病:“很好。”
她说完又去看水力纺车,看上面转得飞快的纱线和纺锤,感叹:“这可比手摇的快多了。”
竺年对纺织工艺不太了解,就听她讲线有几种,每一种要怎么做,有什么用途;线该怎么染色,布料又该怎么染色……
“全套都自动化还不太现实,半自动倒是可以试试。”纺织作为许多国家轻工业的开始,技术积累在大梁已经非常厚重,如果只是生产一些普通的布料,完全可以试着开办纺织工厂。
随之而来的,自然也会有缫丝厂和丝绸厂应运而生。
当然,一开始规模肯定有限,毕竟机器若是依赖于水力,会受到环境因素的极大制约。再加上降水条件的影响,产量并不稳定。
不过,一步步来嘛。
宋星不知道竺年在想什么,还在想自己的那些官服礼服,一件衣服得三年才能制作成一件,有时候一年也穿不了一次,衣服也不好穿。
当然,该有的规矩必须有,只是有些衣服上用些金线银线的也就罢了,取鸟羽兽毛,就为了那一点颜色,是不是可以用别的来代替。
可惜他对染料这方面没什么研究。
他把自己的想法跟戴姯这么一说。
戴姯同样作为科研人,也是差不多的实用主义的想法:“研究所再单独开个纺织相关的门类。针线局的老人应该不少的,就是这些人算是匠籍还是什么?他们是不是挂在工部下面?回头工钱是咱们所里出?”
宋星估摸不准,但是他有绝招:“皇兄!”
就在边上的竺瀚就过来了。
竺瀚肯定管不到这么细,但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让人记下来之后,等过完年官员正式开始工作,就可以安排下去。
这点小事情,没什么人会反驳。
在研究所和各地农院和技工学院已经开办了数年的现在,只要眼睛不瞎,就能看到这类学院拿出来的成果,以及对民生的切实改善。
做人,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四个字。
大梁建国四年,在吃、住、行这三个方面,给百姓带来的改变是非常巨大且直观的。
相对而言,穿衣方面虽有改善,但并不大。
当然,伴随着棉花的横空出世,已经可以看到百姓的穿衣方面会有长足的进步和改善。但毕竟刚刚开始,想要形成规模种植和生产,显然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办到的。
但,棉花的优秀显而易见。
比起麻布,棉布更加柔软舒适,尤其是棉花的保温性是完全碾压麻布的。
在各地衙门的主导下,一些种植苎麻生产麻布的区域,逐渐小面积试点种植棉花。
在最初的几年,棉花都是百姓随意种植上一些,然后由当地衙门统一收购。
渐渐的,各地开始出现一个叫做棉花铺的地方。有百姓拿着棉花去棉花铺统一加工。有直接换成各色棉布棉线的,也有干脆付一点加工的费用,拿了棉花的。
棉花铺可以弹棉花做成棉被,有现成的棉袄棉鞋卖。有些条件不错的人家,开始用起棉花絮的枕头。
等竺年和尉迟兰从姜地返回,出海去新京的时候,船上的一应织物,也大都换上了棉织品。
他们这一回是从东萍府出发。
东萍府经过竺婉几年的发展,城墙虽然还在原来的地方,但城的规模扩大了不小。
类似京城,外围从最早的梨园,逐渐被北部的各类书院,西部的陵园之类的包围扩张。
东萍府的地方没有那么开阔,往东州延伸过去的地方,从山上看下去更加明显。
往海州的萍州去的道路,全都修建完毕。
虽说山路不比平地,但极大改善了周围往来交通,很多物资人员往来速度快了很多。
东萍府以前就是走水路便利,如今陆路这块短板补上,城内商贸繁华已经不下于大梁的任何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