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481)

作者:枫香 阅读记录

但繁华之下呢?

除了非富即贵的几个坊、几条大道,剩下的道路都还是土路,下雨低洼泥泞,不下雨尘土飞扬。房屋别说是茅草屋,就是搭的破烂棚子都有不少。垃圾杂物遍地。有东西两市,还算热闹,但寻常百姓想要买些东西,都不算方便。哪怕是东西两市,能够买到的物品种类也不算多。城外还有乱葬岗。

现在呢,城内所有的道路都铺上了水泥路,修了排水管道。

城内挖了许多沟渠、湖泊,路边有繁花。

原本破败的房子进行了统一翻修,无所事事的百姓都给安排了合适的工作,老者得到赡养,年纪青的能够学会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做到起码的自食其力。

每年还有朝廷组织的义诊,有尽量压低成本的药物提供。

整个上都,三年下来变化的不止是干净漂亮,生活其中的百姓是实实在在感觉到了日子在一天天好起来。

“聂先生,喝口茶歇歇?”

娃娃脸大学士听到声音,看到黎公公给他添了茶,赶紧道谢:“劳烦黎公公。”

他想说点什么,就见外头有人送点心来。

黎公公出去接了,直接给聂大学士盛了一碗甜汤,笑道:“还是趁着殿下不在,赶紧吃点甜的。聂先生刚才是在想什么?”

聂大学士一听就笑了起来:“殿下怎的就不爱吃甜的。”甜汤还有些烫,他用勺子拌了拌说道,“我在想,过几年外放出去,不知道能做成什么样?”

作为一名能够当上大学士的人,他的家世是绝对不差的。

但就是他的家乡,别说三年,就是三十年,能够有的变化无非就是这家的房子旧了破败了,那家有喜事盖了新房子。

黎公公说道:“不会的就多问问殿下。”

聂大学士一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拱了拱手:“多谢黎公公提点。”

竺年身为太子,地位上确实高高在上,但性格是再随和不过。只要言之有物,他是非常欢迎别人来请教的。

他还有事没事往上都大学跑。之前有学生大着胆子把自己写的策论交给竺年,他也认认真真批了,后来还和这位学生交流了一番。

只不过敢这么干的学生毕竟少。

也不是他们的胆子不够大,而是大学里的先生们实力个顶个的强。有什么事情先生们回答不了,非得找太子殿下来解决的,本就不多。

他在御书房做事,比大学的学生们不知道便利多少,怎么就放弃了这么好一个机会呢?

两人喝完甜汤,黎公公见竺年还不回来,就提着食盒,去户部给他们送点心去。

他们家太子殿下盯别人的饮食,那叫一个眼睛里面揉不进沙子,但自己经常忙起来就漏了这顿,迟了那顿,还特别挑食,甜了咸了都不爱吃。搞得现在御厨们一个个都杀气腾腾,就差立誓让竺年哪天吃撑。

黎公公自己骑了三轮车去送,还没到户部,就听人说竺年人去了刑部,又回转过去。

等到了刑部,见竺年正坐在一旁看人审案。

有人偷了城里的排水管道和盖在排水沟上面的水泥板。有醉汉晚上经过,踩空摔死了。

竺年的注意力都放在案情上,没像平时那样挑三拣四,见甜汤送到面前,就喝了。

黎公公趁机多给他盛了一碗,他也没察觉,接着又喝了。

盛到第三碗,竺年终于反应过来,回头去看黎公公。

黎公公就笑着把碗端走。

本来这是京兆那边审理的案子,由于影响恶劣,提到了刑部直接审,颇有点杀鸡儆猴的意思。

也就是这回死了人,加上前几天暴雨连绵,京城里上上下下把这方面的设施都彻查了一遍,才发现被人偷偷拿走的水泥板还不少。但把排水管道直接给拿走的,就这一个……团伙。

他们特意挑了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上都人口密集,但也有不少荒地和空屋。建设的时候可不会管这些,管道都是一起排的。

案子的细节,下面已经全都查清楚了,几个无赖抵赖不过,只能老实交代,还咬出了收水泥板和排水管的人。

衙役们又去拿人。

竺年没再继续看下去,带着黎公公走了,就坐在三轮车后座,问:“现在上都城里的百姓,还买不起一块水泥板吗?”

偷偷摸摸拿走水泥板的人家,不少。

拿回去做什么用的都有,还有用来垫桌脚,或者直接当台面用的。

水泥板铺设在排水沟上面,一般就在道路两侧,在设计建造的时候,就有需要能够经受住行人和车马踩踏的要求,造得十分扎实。人们拿回家使用,起码很牢固。

“并不是他们买不起,就是贪便宜。”黎公公说得很直白,“有些人的胆子可大得很。以前宫里头,还有人敢带着人来挑东西呢。”

他说的是先前姜卓把都城搬走之后,对上都的皇宫不闻不问。

论理,那会儿也不是什么国破家亡,但有人胆子大起来,是完全超乎人想象的。

他可能自身没什么欲望,不像徐伶那样还有当官奋斗的冲劲,也不像小张公公那样还愿意钻研学问,就觉得在宫里头这么舒舒服服地待到老挺好。

他想不明白,一个太监,没有后代子孙,亲缘断绝,美色犹如浮云,要这么多钱财来做什么?

竺年就问:“那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呢?”

他原先以为黎公公就保下了一些紧要的书册,但后来才发现他留下了绝大多数的东西。

黎公公稳稳当当地踩着三轮车:“看到就直接杀了。宫里头的事情,可不需要三堂六审的。”

“啊。”竺年略微感到惊讶,想想倒是不奇怪,“确实如此。”

他不由得反思自己,一直以来刑罚是不是太宽松,尤其死刑太少,肉刑废除,以至于别人都无所畏惧?

他没想多久,就说道:“今天徐令回来,晚上在宫里头给他接风洗尘。你去准备准备。”

“是。”黎公公注意到他说的是徐伶的字,想着曾经也算是同僚的这位,可算是脱胎换骨了。

徐伶是竺年一手发掘,又是竺瀚赐字,和竺年的关系会更接近兄弟一些。

本来徐伶原本也是宫中出身,接风之后竺年还想让他就在宫里头多住了几天,但他直接拒绝:“不是我自己有什么避讳,而是殿下……有些规矩必须立起来。就像下官先前建言,您的私库不能用于朝廷支出。朝廷有税收有自己经验的产业收入,账上本就有钱,若是事事都依赖于您的私库,那这些财产怕是会流落到不该去的地方。”

他的话说得很直白。

账面上有钱不用,说不定就会被人给贪了。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本就理所应当。

官员的薪俸和公差费用,也是其中应该有的支出。而且得定下规矩,不能厚赐。

他打理了一辈子的经营,对这方面非常清楚。在户部和地方转了三年,他也了解现在绝大部分管理财务的官员,更像是铁公鸡,只想着钱财只进不出,最好是看着府库里的钱财越来越多,就代表他们的工作成绩越好。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钱必须花出去,那才叫钱。

要是不花出去,那就是一堆破铜烂铁。

尤其作为税收的,还有粮食、布匹,需要消耗人力物力去保存。一旦保存不当、超时,就会损坏。

他曾经见过不止一个仓库,存放的布匹都蛀得不成样子,粮食的情况更是糟糕。

竺年在这方面显然是做得不错的,但能够像他这样懂得经营的人还是少。相关的官员在做账方面都是过关的,但是懂得经营,会花钱的就非常少。

地方官要是只想着存钱,又想发展地方,就容易把脑子动到其它地方,搜刮民间的财富。

本是接风的宴会,最后两人却聊了许多正事。

徐伶还留了非常厚实的几本册子,都是他三年来的一些见闻和见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