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岳飞从抚州调往大定府,经营此城防备,准备下波攻势。
当然,这些都是小事。
因为,在夺得大定府后,朝廷终于与辽东接壤同时能提供足够的保护,所以,辽东的陈行舟正式改旗易帜,归附大宋。
这一出,可引起了天下震动。
辽东的事情,虽然大小报纸都有猜测,但只要没有揭穿,那一切都只是猜测,而且陈行舟被人称为辽东王,很多人都觉得他会自己建一个渤海国,谁能想到对方居然如此痛快,直接将辽东并入大宋,要知道,那可不只是化外之地,而有数万顷土地、工坊、海船样样不缺,堪比密州的大府啊!
这样的地方,如高丽、南越、西夏那般,建个小国也足够了啊!
他怎么舍得啊!
天下哗然,各大小报纸都开始把陈行舟这个人的生平行事一件件拿着分析,想找到原因。
赵士程却没有纠结,主动承认,陈行舟自始至终,都是他的人。
有朝臣劝他陛下慎言:“当年宗室北狩,便是他出的主意,您要是说从始至终,怕是要引些非议……”
“些许非议罢了,”赵士程微笑道,“这宗室北狩,本就是我的意思,否则我父如何继位?行舟只是按令而行罢了。”
一时间,朝堂诸君瞠目结舌,他们万万没想到,陛下居然把这件谋朝篡位之事,这样堂而皇之的讲了出来!
立刻便有谏官出面,求官家不要胡言,这事不是玩笑,是要名留青史的。
“这本就是我的意思,不需行舟来担此责,”赵士程平静道,“那时荒宗倒施逆行,六贼倚势凌人,天下凋敝,我看不得,自然要用些办法,让他们离得远些,若我真想杀人,他们安能归来?”
朝臣一个个哑口无言,有人正想继续上谏,赵士程已挥手道的:“暴君也好,昏君也罢,我不惧青史言说,就这样吧。”
随后,赵士程还主动帮陈行舟恢复了身份,昭告天下,当年左司谏陈瓘之子被蔡京迫害,流落异乡,却不堕其志,入辽卧底,却阴差阳错得了高位,并助借辽抗金,助大宋夺得幽云之地,今念其忠,赐封清河郡王,辽东军路节度使……
陈行舟因为丢不开辽东的一摊子,所以,这些封赏都是他的老父亲,六十五岁的陈瓘一路奔波,回来领旨。
陈行舟的两个儿子已经二十出头,正在京城辛苦地读书,准备科举,他们见到据说“出门云游多年”的爷爷时,十分欣喜,一家团圆。但还没回过神来,就被天大的消息炸得一脸懵逼,然后便被爷爷带着一起,入宫受封谢赏。
赵士程看着这三把韭菜,十分温和地夸奖了他们一番。
骤闻此事,整个人都惊呆了,两兄弟回家之后,甚至互打了对方一拳,来确定自己到底是不是发了癔症……
而另外一边,赵士程翻看着报纸,上边正在讨论大宋开拓了多少疆土,堪比大宋太祖太宗。
他轻轻一笑。
这才到哪啊。
第344章 韭菜地要更新了
北方之战后, 大宋需要收尾的事情非常多。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新建的赤峰军路、辽东军路纳入大宋的官僚机构中。
大宋的“路”本身就是地方上最高的行政单位,属于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任务量并不大,但朝廷需要去清查户口、收纳税赋, 同时还要在这些地方安置县学、州学, 也需要忙活好一阵子。
朝廷里选人们也十分激动, 辽东军路已经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了,暂时不提, 但赤峰军路却是新建的领地, 能让他们等到实职, 而且这种职位虽然在关外苦寒且有战乱风险, 可富贵险中求,做为前边境州县, 要获得功劳、晋升也是容易的。
而且,选人太多了,他们甚至得用抢的,有的是人愿意去。
赵士程这些日子的心神便全在处理这些边州的官吏上了。
同时,要经营赤峰军路也不是那么容易, 燕山一带纯然是战略要地,经济上是真指望不了什么出产,需要的事情就是烧钱。
好在大宋如今的财政还是很好看的,少量地烧钱也烧得起。
……
赤峰军路, 大定府。
这座城池并没有太多住宅, 虽然已经二月初, 这里依然滴水成冰, 全军上下, 都住着帐篷。
但这帐篷已经是升级过的大帐篷, 有煤炉,也用土筑起了火炕,不像刚刚住进来时冷得那么揪心了。
城里已经建起新的砖窑,准备在开春之后,不远处老哈河的河泥烧砖,到时便能有好的宅子住了。
只是吃食不太好,只有面饼配些酱菜,偶尔送来一次冻肉,便算是佳肴了。
城中饿死枯骨已经被葬下,幸存下来的人脸上重新泛起了生气,他们的命贱如草,但也如荒草一般,只有一点养分,便能坚持着生存下来。
他们大多是关外的牧民,许多人都是其他部族驱赶着牲口前来大定府,交易盐铁米粮之物——大定府本身就是漠南最大的市场,各族的商队平时络绎不绝,才能建城。
但这一次,他们差点都死在了这里。
如今春季将至,各族一定还会探听消息,或者重开贸易,自然也会将他们接回部族。
能在族中带着商队出来交易的,在部族中的地位都不会低,他们都已经在盘算,如何跳下金国这条破船,草原上,谁能带来利益的,谁才老大。
金国抢掠他们,是他们势不如人,但依托大势,见风使舵,本就是草原部族的生存经验,问题是,如今,金国的势,已经比不过大宋了。
如果宋国也能如数百年前大唐那般给他们带来利益,那么,依附大宋也不是什么问题。
所以,这些日子,岳飞的帐篷来客络绎不绝,他们代表着各自部族,纷纷向这位年轻将军表达了对大宋的向往,希望能与大宋贸易,希望能投奔大宋麾下……
这天,天气晴好,岳飞正在仔细地绘制地图,上边记录了草原上一些部族分部,哪家在草原的哪个方向,有多少牲口等等。
而这时,杨再兴苦着脸走了进来:“将军……不好了。”
“何事?”岳飞疑惑地抬头。
“您、您还是自己回去看看吧……”杨再兴缩了缩头,“夫人不太高兴,说要悬梁自尽呢……”
“这里哪来的梁?”岳飞无奈地摇头,放下笔,起身离开。
他心中明白,妻子从繁华的东京城,再搬到了次一等的燕京,再去到荒凉的抚州城,再至这冰天雪地的大定府,已经到了底线,不能再接受他的行事方法了。
她虽是将军夫人,但所期盼的,自己却给不了她,还是让她回东京城吧……
……
转瞬之间,便是三月,春回大地,河北路的运河解冻,南北的贸易又兴盛起来。
这些年,赵士程没有和黄河去争天命,而是迁徙人口,在几个容易决堤的地方让出两条泄洪区,禁止在此地耕作,从而大大降低了修筑河工的人力物力。
朝廷也有不少反对声音,称这些都是上好良田,因为泄洪让出的土地足有数万顷,太过可惜,但在赵士程看来,在生产力不足的情况,治起河来得不偿失——金国蒙古可以说都是修河修垮的,明朝也没少出事,还是等些时候,勘察好水文,做好计划,再修一个时间能长些的河道为好。
不过,五月时,有朝廷谏官上书,说赤峰军路承宣使岳飞,抛弃糟糠之妻,其品德不足,应当训诫,把赵士程给弄得有些疑惑。
随后才知道,岳飞的妻子前些时候从辽东坐船回了东京城,但却和公婆起了冲突,其母做主,让她与夫君和离,并将这些年岳飞给他们的半数俸禄都给了这位前妻。
赵士程把这事按下,这点小事,这些人也能闹上朝廷,看来真是闲得发慌。
有这工夫,继续经营北方不行吗?
有一件事让他十分欣喜,那便是辽东离大定府只有八百余里,且有辽河的上游经过大定府,经营大定府的成本急剧下降,辽东的粮食可以送到大定府,大定府的牲口皮毛也能送到辽东,走海路可比翻越燕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