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化宋+番外(372)

朱姑娘也叹息道:“没办法,只要不分家,这些钱都是父母的,还好,陛下禁了十二岁孩子入工坊,否则,还不知道这些孩子会被父母克扣成什么样呢。”

“官家真是算无遗策,我以为还觉得孩子能补贴家用,是好事,”李姑娘轻轻吐了下舌头,“但自己开了工坊,才惊觉小孩子真的太容易被欺负了。”

“是呢,官家要是多给咱们拔些钱,就更英明了。”

“有道理。”

-

街道上,神霄院的面积已经比当初大了太多。

有需求就有地位,吃到了各种机械的好处,器械学院的学子们尤其被看重,许多人还在学校里时,就有人主动接触,愿意以高薪聘请。

很多在儒学经义上没有建树,无法入朝科举的士子便试图考入神霄院,有的想去当良医,有的去当良匠,因为陛下是偶尔会视察神霄院的,如若能受陛下青睐,那和考上进士又有什么区别呢?

但很遗憾的是,神霄院早就不是当初会随意招人地方了,来这里,不但要精通数术,还要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很多学了一期试读,跟不上进度的,会被无情地清退出去,只留下最优秀的学生。

如今最火热的,当然还是研究镗床。

无论是火枪、火炮、还是蒸汽机,都少不得要钻削出合格的内孔。

如果不够圆,如果外壁不够均匀,就会出现各种炸膛的事故,他们都是需要同样的技术。

但如今都是手工制作,十二分地考验技术,学子们如今正在想尽办法改良这简易的结构,让他更稳定和准确,钢铁坊的学生和老师们则会总结不同矿物纯度、煤炭的品种、高炉的火候

,从而保证钢铁的供应。

赵士程再忙,也会每过一月就来视察进度,这东西关系到将来大宋的将来。

最近的进度依然在镗刀的品种上,赵士程其实是有想过有氧化硼来加固刀具,但最后还是没做,一是难度太高,二是他以前提供的技术都是最基础的,这种材料的科技树他可不敢随便点。

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前,是在机械方面登峰造极过很长时间的,在那段岁月里,积累过大量的材料、力学、等经验,才能顺利进入工业时代。

那是工业的基础,如果不经历这段时间的沉淀,只用他所知不多的技术强行拔到一个不该有的高度,那么,反而会抑制发展——因为这样会失去驱动技术更新的利益。

在他努力那么些年后,金国的危害已经减小到一个大宋目前可以控制的地步。

虽然少不了征战,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接下来,他固然不能放松对金军的关注,但国内的情况,也需要提前做准备。

……

回到宫中,赵士程翻开了属下为他整理好的账目,这账目之中,详细地记载了如今大宋的工业发展情况。

如今发展得最好的,居然是蜀中。

但也可以理解,那里有封闭却足够庞大的市场,外地的货物进蜀道,成本都会高得吓人,而蜀地庞大的人口,在自给自足之余,还能借助夷人廉价的劳力,将货物成本压到很低的程度,以至于顺长江送至两湖时,价格可以把杭州的货物压在地上摩擦。

蜀中想要做轮船的原因也在此,比起摇撸拉纤和借风势的普通货船,有着巨大推力大轮船更容易穿过激流凶险的长江三峡,也更容易避开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的滟滪堆,将货物送出蜀地。

其次便是密州与杭州,前者靠着辽东、辽国、高丽和河北地供养,因为辽国的崩溃,这里失去了几乎一半的市场,有点后力不继。杭州地区的工坊则靠着与东瀛、福建两广以及海外的商船供养。

最差的就是太原城,毕竟西北实在不是什么富裕地方,这里更多的是接军方的单子,供应着秦凤、泾原路的铁甲、朔州的火器。

甚至其它城市中,也已经崛起了大量的小型工坊,他们大多是当地大户,与官府有着紧密的合作,能控制当地的原料供应。

因为女工更便宜,许多工坊都在大量使用女工,引起了很多家庭纠纷,有不少大儒认为这是“阴阳颠倒”、“伤风败俗”。

但这时候就已经显出资本的威力了,朝廷里甚至连谏官都没有提出禁用女工之类话,也不知这背后的利益相关者们,在其中出了多少力。

倒是他这皇帝下令的“十二岁以下不得入工坊为匠”的命令,被许多人诟病,上书求他更改。

赵士程将手中的文书丢在一边,觉得任重道远。

第298章 历史没有新鲜事

新年很快来临, 赵士程在新的一年,坐在大位上受文武百官四方来使朝贺时,有些感慨地想这时间过得真太快了,一转眼, 按历史上的记年来算, 这就是1124年了。

他今年二十一岁, 来这里已经经营了整整十八年。

阿骨打都被他熬死了呢。

也算是没有白穿一遭了, 如今大宋的局面还算可以, 江南没有凋敝,辽国还在挺着,大宋的朝堂和财政都被他清理了一遍, 有嫡系军队, 有资本萌芽,有繁华工商和还算尚可的吏治。

他如今推行的一群小吏在这几年也算成长起来, 很多都被他提拔去了一些更高阶的岗位, 他正准备在科举之外重新开辟一条公务员录取晋升的路线。

金国如今还在动荡,完颜吴乞买最近身体越发的差了, 以至于朝廷里内朝和外朝还在角力,暂时没有功夫出征。

不过这都是暂时的,只要金国内部矛盾一多,他们还是会出兵辽国, 将内部矛盾转移。

嗯, 如今成功只算是半场, 不可骄傲自满,要等金国平定, 燕云西夏等地收复, 河西走廊重新打通, 这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

想到这,他面带微笑地颔首,让众卿免礼,赐宴四方来使。

啊,看看,这些都是他十几年来,辛苦培养的茁壮韭菜啊!

这种快乐,是真的很快乐啊。

再多烦恼,看到他们比自己还忙碌努力,就会平息下来,能享受到快乐。

……

东京城冰天雪地的同时,万里之外的海疆,却依然炎热。

广州番隅港,一队大船趁着冬季没有大风,正准备跑南海的航线。

码头上,一名矮壮黝黑的汉子正在与兄弟告别。

从外表上看,两人没有丝毫的相似之处,一个被晒成饱经风霜的古铜色,习惯性地眯着眼睛皱着眉头,五官几乎挤到一起,穿着船上最方便的短打麻鞋,一副力夫的装扮。另外一个则是方巾澜衫,眉目如画,俨然一位二十出头的翩翩文士。

不过,他们的对话可一点不和气。

“二弟你就听我一句劝,”黑脸汉子劝着自己的弟弟,“如今朝廷北方有敌,只要咱们族里及时把油棕的数目报上去,就是大功一件,能得陛下看重!到时只要好好活动一下,你便能在朝中为官,要是能参与到征北之战,那就是前途无量!”

“大哥,你不懂,”书生冼辰善也很急,“在南边弄了四年苗木的是你和你当初一起南下的弟兄们,何等辛苦。当年说好了四年,可第一年实在没有多少树苗活下来,如今四年,能种出来的也就三十多顷,换不了多少火炮。”

“要那么多的火炮做什么?”冼辰良头痛道,“咱们家如今是唯一一个长成数目超过三千株的大户,其它人数量差得太远,只要献上,咱家必得头筹。”

“钱,家里不缺,再等一年,只要补上的种子结果,明年就能多换几十门火炮,就这么一次机会,今年用掉了,着实不划算!”弟弟冼辰善苦苦劝道,“你怎么一年也不愿意等啊!要那么急么?”

冼辰良懒得再争:“行了,我意已决,二弟你安心读书,如今当家人是我。”

他弟弟被怼住了,只能甩袖离开。

冼辰良看着兄弟离开,笑了笑,却没有上船,而是转身,去到码头的一处酒楼。

九州月下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