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点头。
“那么,这些人便省下了买布的钱,把这笔钱花在其它的地方。他买的东西多了,财富便增加了,而工坊也收到了钱,他可以把钱发给工匠,并且留下一部分,他和工匠的财富也增加了,对吗?”
“而我支出的钱,是花在国防、花在国家抵抗外敌的必要支出。”赵士程说到这,顿了一下,给他一点理解的时间,“这就是一次完整的生产与消耗,而当这样的行为次数多起来,工坊的工匠们有了足够的钱,才能购买工坊里产物,周而复始。”
“所以,辽国上下也必须参与到工坊的生产之中,成为其中一环,如此,当地的贫民有了补益,才能提供更多稳定的产出,等有钱时,才能购买我们更多的货物。”赵士程其实想讲得更详细,但这已经够对方消化了,再讲多会晕。
他如今在大宋努力培养市场,准备将税赋的重担渐渐从农业转移到工商业上,但这需要很长的时间,辽国坚持得越久,大宋就会有稳定发展的市场。
而在这段时间,宋辽两国的军队支出会是市场调节的一部分,给工业发展积蓄时间——其实这种办法本质还是用农业税收补贴工业,不过谁让如今海外的市场不够大呢,想剥削殖民地都找不到多少,辽、西夏、甚至于东南亚都是小市场,大宋把他们吸干了也吸不到多少血。
至于印度和阿拉伯,海贸的量太小,就算他大力扶持的海贸制造商船,但在天文学和数学发展不够完善的时代,出海的风险太大,和整个大宋一亿多的人口比起来,这点贸易量差太远。
耶律大石思考数息,问道:“太子殿下的意思是,不向泥地中求财,而向百工求物?”
“天道恒常,泥土之中,所产有限,但常人三餐之外,却还有衣物、住处、出行需要的兼顾,我上任以来,推行百工,便是从这三处入手。”赵士程靠在椅上,凝视着他,平静道,“劝课农桑,变不了这世道。”
耶律大石神情复杂,忍不住道:“自古以来,仓廪丰实、道无豺狼、男耕女织,便算是盛世了,如今你治下,已经有了盛世之像,又何需要去改这世道?”
“因为我能做到,”赵士程的语气很温柔,但其中自信与从容,却丝毫不容他人质疑,“我能做得更好。”
耶律大石沉默数息,随后,他起身,恭敬地向他拱手一拜。
……
耶律烈又在东京城无所事事一日后,回到驿馆,正巧遇到回来的耶律大石,不过,让他惊讶的是,耶律大石居然买了一车书。
“大石林牙,你这是……”耶律烈好奇地瞟了一眼那书名,《师说》《师说新解》《商道吾见》《逻辑学》《丹化之道》……
“这些好像都是新学之书啊,”耶律烈奇怪道,“大石林牙看这些做甚,我朝科举又不考此学,更何况你早就是状元了……”
耶律大石笑了笑:“这是太子殿下给我推荐的书单,此去漠北数千里,路上有许多闲暇时间揣摩,必是有用的。”
耶律烈一脸疑惑。
耶律大石没有再解释,虽然大辽的颓败还沉甸甸地压在他心上,但先前的焦虑,却已经化解了许多,他感觉自己似乎摸索到一条新的道路。
如果可能,他真想留在燕京,看这位太子殿下,如何治其国、证其道。
-
东宫之中,太子殿下伸了个懒腰,在院中弹起了琴。
他家哥哥正好过来,听到那欢快的曲调,不由挑了挑眉:“心情不错啊,这是又钓到什么大鱼了?”
赵士程哼着歌:“没什么,只是为以后做了一点点准备,有点期待。大哥你平时都躲着我,今天怎么送上门了,有事吗?”
“你这几日都和那辽使在一起,耽搁了不少事务,父皇担心你,让我来看看你是不是被辽国人做了法。”
“就这?”赵士程惊讶地按住琴,不是吧,老爹居然还担心他有危险?
“还有一件小事,”赵士从挑了下眉,“前些日子,海外送来一些种子,有一件,很像是你找的油棕种子。”
第246章 血亲之间
油棕的种子非常好认, 红色,大小如猕猴桃,里边是白色。
为太子殿下收集种子的人十分细心周到, 不但带来了种子, 带像放大版松果的棕榈果也一起带回来了, 只是时间太久, 早已经被风干,只依稀保留着凹凸不平的外表。
赵士程只一眼就认出这玩意, 做为后世产量最大的油用作物,棕榈油的产量早就超过了花生大豆,以它低廉的价格把所有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淘汰出了街边小店的厨房, 甚至入侵了烘培厨房, 当然也是制皂行业的首选。
所以他才那么热情寻找油棕树,因为哪怕他能力去墨西哥找到花生,这依然是人类能找到的单位面积产油最高的作物,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是纯热带植物,需要在东南亚一带种植,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相反, 油的利润丝毫不比糖少, 同质量下,油的热量是糖的近三倍、而且是人身体不可缺少的成分。只要利润足够, 那么, 土地稀少的闽广百姓会有无穷的热情前去东南亚开垦, 种植甘蔗和油棕。
更重要的是, 油和胡椒这些奢侈品不同, 它是真正的硬货, 和粮食一样是不会有销路问题, 纯纯地增加产出。不过这东西光是成熟就要三五年,等真正形成规模,估计至少得十年后了。
赵士程嘉亲自接见了找回油棕的船队,奖励了他们三艘大船和五百粒去瘴丹,把这只船队感动地跪地磕头,去瘴丹能治疟疾,是两广之地需求最大的药物,而他们付出的,只是从红海顺路带回一点稀奇的种子而已。
随后,赵士程召集了两广的数只海商船队——他们也有来参加商品展览会,向世人推销他们从海外购来的香料和象牙犀角等奢侈品。
他直接拿出了油棕果,希望他们能在吕宋等地培育此物,谁能种出大片油棕,他会重赏,包括但不限于爵位、商船、专利和土地。
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居然有只船队主事,大着胆子,有些颤抖地举手问了一句:“那,敢问太子殿下,赏火炮可以么?”
赵士程微微挑眉头:“你想要?”
那海商有些后悔自己的莽撞,但还是硬着头皮道:“如今海寇甚多,如果能有一门炮,必能威慑对方,草民在密州见过那火炮,觉得若能用于海上,便能纵横海上,无安危之虑……”
赵士程笑道:“好想法,那便这么定了,三年后,你每种出百株油棕树,吾便给你一门炮,种千株给十门,一万株给百门,如何?”
这话一出,周围的海商屁股便立刻坐不稳当了,一个个如潮水一般试图冒头,有心急的立刻跳出来叩首询问他们若能种出此树,能不能也换上几门炮。
“这可不行,”赵士程淡然道,“火炮铸造困难,产量不高,军中也缺。这样吧,你们中,第一个种出油果的,可以一百株奖一门炮火,其它的,便只能一千株奖励一门了,且只有四年后那一年可以换,四年之后,便不再计入其中了。”
一时间,海商们眼中都冒出精光,相互对视一眼,他们都心动了。
赵士程看火候到了,也不耽搁,便离开了。
而等太子走后,一群海商团在一起,商量这件大事。要知道海上不比陆地,能用的武器非常少,等两船相接,就算胜了,也会有不小损失,如果有了火炮,那便真的是神物了,几乎可以说是能奠定海上的话语权。相比之下,种树投入的这点人力物力,对于财大气粗的他们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于是一番争议后,并没有出现赵士程想要的相互竞争的局面,他们约定一起去吕宋开拓土地,按投入划分收入,到时一起收获,共同收益,共同承担风险。
这本就是他们海商最大的避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