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化宋+番外(178)

三百多万还是他潜心经营了五年的结果,等他的大工业计划实行了一二十年,超过整个国家收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农业国的生产,总是有限的。

张克戬终于冷静下来,回想着密州的变化,还有张叔夜莫名其妙的起势,勉强打起气势,缓缓道:“小公子所说,确实惊人,若真有如此财富,倒也不是不能与蔡京一争长短。”

蔡京之所以被官家看中,就是因为他能为官家找来钱财。

赵士程缓缓道:“算不得惊人,不过是民不加赋而国足罢了。”

“民不加赋而国足……”念着王荆公当年的话,张克戬忍不住心动起来。

他有才学,也有抱负,只是看不到希望,才想寄情山水,不必在蔡京的淫威下受气,如今若真有机会可以与那蔡京一争长短,又怎么能错过呢?

虽然这小孩许多的话都是口说无凭,但张叔夜就在这附近,若真说谎话,只要一对质,不就暴露了么,所以,他说的,有很大可能,是真的。

若真能一展所长……

虽然心动,但张克戬还是很谨慎,他心念电转,凝视着面前的小孩,突然道:“有如此家资,却未被朝中诸公觊觎,你,必是宗室之子吧?”

赵士程目露赞赏:“阁下果然机敏。”

张克戬沉声道:“本朝国法,宗室不可干政,赵公子,你如此行事,就不怕再演怀素之乱么?”

此事若让官家知晓,不但这小孩全家性命不保,怕是连他们张家也要被牵连,全家流放都是轻的。

赵士程微微一笑:“这个,我还真不怕。”

张克戬压住怒火,沉声道:“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你这船,老夫我便是立刻死了,也绝不会上!”

“先生别急啊,”赵士程不以为意地道,“我哪里干政,不过是帮助几个愿意为国的名士,抵抗的一群奸妄罢了,至于张知州,他当知州,我送他些钱财,让他看顾我家产业,如此行事,别说官家,便是祖宗来了,也说不出哪里不对吧?”

张克戬顿时一滞,忍不住道:“你太年幼了,不知人心险恶,连苏轼都可以因为诗文获罪,若真有牵连,朝廷又哪里会在意是否真有实据?”

赵士程淡然:“做人做事,总有风险,张先生想不想再回朝廷,做一番事业?若是不想,便可离开密州,打道回府了。”

张克戬沉默了,他的手指紧紧捏着桌角,指尖发白,思绪剧烈挣扎。

他想说你不怕我前去告密么,但他还真说不出这话——蔡京想打压他们张氏一族许久,一旦告密,他们张家怕不是会被趁势踩进泥里去,而若是借势而起,他不一定要全听这位的意思,若只是控制朝堂,做一番事业,那又哪里不好?

这位是宗室,如今皇帝已经有了十五皇子,皇位无论如何都落不到他头上……

张克戬终于下定决心,他缓缓道:“那么,我该怎么称呼您?”

“叫公子就好,咱们是志同道合之士,不是上下级,我从不强求别人答应什么,”赵士程微笑起身,“就如此吧,有什么不懂的,你可以问张知州。”

“公子留步,”张克戬还是有一个疑惑,他问道:“您是下凡的神仙么?”

还是谁背后指点你?

赵士程转头看他,突然伸出小手,指向不远处的小山坡,轻轻一点。

没什么变化啊,张克戬疑惑地看着他。

下一瞬,雷音骤响,在他指的方向,巨大的山石崩塌,树木燃烧,飞鸟惊惶,宛如末日之景。

赵士程终于放下手,轻抚了衣角尘灰,飘然而去。

第138章 新的变化

这次搞定张克戬, 赵士程可费了不少心力,不但前期仔细分析,暗中观察,后期还专门让人在屋顶等着, 看到赵士程的手势, 就挥旗开炮。

火炮不用打多准, 反正赵士程只是指了一个大概方向, 落到哪里都随缘, 反正他也没提前给张克戬说是要打哪棵树哪只鸟,只要不是打成个反方向,问题都不大。

这炮火的威力不凡,张克戬是真心被惊到了, 看这小孩那目光在第二天就从怀疑犹豫变成了谦卑有礼, 小公子小公子地叫起来时,非但不磕绊, 还带着三分亲切七分恭敬,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十分端正。

这年代可没什么唯物主义世界观,虽然子不语怪力乱神,不管人家是人是鬼,有了抬手之间摧山毁城之能,那和神仙又有什么区别。

再加上那些仙术一样的赚钱之术, 张克戬已经私下悄悄询问族兄,这位小公子是不是财神下凡?

张叔夜哪能回答这个, 只能含糊地表示,这不是咱们这些凡人可以探问的, 只要一心为国, 与奸臣相斗, 其他的事情,小公子不会亏待咱们。

张克戬是相信这一点的,他本是心志坚定之人,只要小公子不做谋反之意,那是当伊尹还是霍光,他们都是乐见其成的。

听闻此言,张叔夜表面上回答我也一样,但心里,却有些不安,他很想告诉族弟,自己跟着这位数年,见其言行,他很怀疑,这位公子要当的,可能不是伊尹霍光,而是要当刘秀啊。

这些年小公子所做的,都是防备北方女直部,在朝廷里安插的人手,也不是为了争权夺利,只是这事只是猜测,他也拿不准,自然也不敢随意说出口。

但无论如何,这位小公子做的事情,确实都是在帮助大宋,且也从不怂恿他们对朝廷生出二心,这便让他们少了许多道德包袱,宦海风浪艰险,他们想要有所抱负,自然也得承担风险。

只希望若真有大厦将倾的那天,这位小公子,已经成长到可挽天将倾之境地。

随后的时间,张克戬便在密州与新镇来回,他也算是一位能吏,非常容易就看出新镇在基层的控制力,但他也敏锐地察觉到,密州和新镇的繁华,都是建立在巨大的财力上。

如果真的全国推广,是支持不住这么大基层人力消耗,所以,这种办法不可能推广到整个大宋。

在一次赵公子的小课堂上,张克戬提出这个看法。

王洋反对道:“这并非不可,只是需要时日,但不可因难而退。”

两人都看向了赵士程。

张叔夜眼观鼻鼻观心,作壁上观。

赵士程随意问道:“那么,张先生,你愿意带着我的方子,去西北之地,再建这么一座新城么?”

张克戬一怔,听清这个问题后,目光微动:“您是说,和羊毛这些东西,类似的方子么?”

赵士程微微点头:“差不多吧,若没有这样的方子,怎么能支持财力,帮着你再建一座新城呢?”

张克戬微微低头,凝视着这位小老大,温和道:“此为兴国之道,吾张克戬义不容辞!”

王洋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冷漠道:“刚才是谁说这事不能推而广之的?”

张克戬淡然道:“不能推而广之,是凡人所不能,而非神人不能也,王符渤你又何必明知故问。”

王洋忍不住磨牙:“行,我倒要看看,你能如何推而广之。”

……

张克戬虽然嘴上要强,但接下来的日子,却是当真认真学习了。

赵士程思考许久,和张克戬商谈之后,决定将新城设在长安城或者太原城——这也不算是新城,长安虽然离边境有些远,但却是西北中枢,更是秦汉隋唐数朝的龙兴之地,八百里秦川只要经营得好,必能兴盛繁华。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八百里的秦川因为晚唐被吐蕃、朱温、黄巢等祸害后,郑国渠荒废,树木砍伐极多,水土流失严重,土肥下降,其产量早就被河北和江南碾压,又被前线各种征召摊派,这些年可以说是肉眼可见地没落了。

而太原则是在丢失幽云之后,防御北方的唯一中枢,一旦太原失守,那整个华北就都无险可守,再想夺回来,那要花上百倍的损失,历史上,第一次金军南下,没有拿下太原,不敢围城过久,便退去了,解了汴京之围。

九州月下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