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今天退休了吗+番外(181)
萧衍笑着出声,萧云昊...,搂住这人出声
“有个大皇帝他现在听话了。”
他在那人脖颈间蹭动,萧衍轻声笑了,过了一会儿萧云昊直接抱着人出来,两人趟到了床上,时间比之往天歇息还是早了一些,萧衍便靠在床头闭目养神出声
“这次迁都大概有两种声音反对的声浪最大。”
萧云昊闲着也是闲着,趁着这人刚刚泡了澡,拿出了张林留下的药油,掀开被子的一角,将药油倒在手上搓热之后敷在那人沐浴后还是有些泛凉的膝盖上,仔细的揉了揉,听了他这话抬起头来
“我猜是一者是士林中的一部分人,这些或许真为黎民,或者为了所谓的千秋之名,这二者嘛,门阀世家。”
萧衍并未睁眼,但是唇角微微勾起一点,对于萧云昊的回答显然是满意的
“说说理由。”
“士林中的人不必提了,门阀的根基都在地方上,当面太祖皇帝起兵多是自南向北,这南方的氏族门阀当年多有资助,也是因为如此,在朝中为官三品以上者,这南方的就占了近七成,话语权比之北方自不必说,迁都就是动了他们的根基,他们如何能乐意?”
又过了半月,这朝堂上其实暗潮汹涌,萧衍也和几个信得过的重臣微微透露了些口风,终于在半月之后的早朝上出现了一个契机,一向不与大梁为敌的兀哈良的三皇子率部抢了北境的一个村庄,杀了十几个大梁百姓。
这件事儿说大不大,说小却也不小,当年北元分裂成了鞑靼,瓦剌和兀哈良,其中鞑靼和瓦剌的野心自不必说,但是兀哈良偏安一隅更是受过大梁的扶持,一个三皇子竟然敢公然洗劫村庄,这就是一件说不过去的事儿了。
朝中武将自然是义愤填膺,都要出兵,萧衍面上不见什么颜色,宋简却在此刻拱手出声
“陛下,王爷,兀哈良一向谨小慎微,臣以为此次他们敢洗劫村庄,一来是这个兀哈良的三皇子胆大妄为,第二就是他们认为边境太远,大梁不会因为这样的事儿而出兵,追根到底还是北方的边防不足以震慑北方这几个不省心的邻居。”
宋简这么多年能够坐稳兵部尚书的位置自然是有眼光有谋略的,这番话说出来是否出兵的矛盾一下就转变成了北境的边防问题,徐辉在这时拱手出声
“陛下,王爷,兀哈良这样缩着脑袋的都敢干这样的事儿,臣以为宋尚书言之有理,巩固北境边防才是重中之重。”
这件事儿在朝中一连几天持续发酵,萧衍终于在第三日早朝朝臣讨论的紧的时候起身上奏,一身正一品亲王的朝服衬的那人气质沉稳内敛,寻常他在朝堂上奏也不过是坐在椅子上冲高坐上的陛下拱手即可,这般看着他起身,议政宫都安静了下来,目光都在这位朝中地位最特殊的王爷身上。
那道沉着的声线在大殿上响起
“陛下,大梁立朝至今三十八年,与北元的战役便打了近三十年,大大小小百余场,死伤百姓兵勇十万余,所耗银两不计其数,北境安稳关乎大梁根基,如今大梁国力鼎盛外族仍对这广袤千里的中原山河虎视眈眈,若日后我大梁稍有差池恐怕北来之敌便会不顾一切南下了。”
他的话音落下,整个议政宫鸦雀无声,一个王朝国力起伏这是各个朝臣心中都有数的一件事儿,但是这件事可不是所有人都有胆子在天子面前百官面前说出来的
“王爷所言有道理,依王爷之见该当如何巩固北境边防?”
萧云昊接过了他的话,萧衍躬身再拜
“北元便是欺我大梁中枢离北境太过遥远,如何巩固边防都没办法弥补这个弊端,臣提议迁都陪都,天子守国门,北境的危局自然可解。”
这番言论在朝掀起的波澜可想而知,有些朝臣是心中有数,但是大多数的人自然都是震惊无比,迁都这样的事儿,细数各朝也就只有危局的时候才会被提及,朝臣反应过来之后立刻就有言官出来反对,整个朝堂乌泱泱的跪了一大片。
作者有话说:
终于要迁都了
王爷的虐其实不是单纯的虐身哈
隔壁的盛总和谢傻傻求收藏
江总番外更新了哦
第二百四十七章 瑞亲王大怒
“陛下,瑞亲王此言太过草率,岂能因为巩固北境边防就贸然迁都,这是动摇国祚根本啊,望陛下万万三思。”
“臣赞同张阁老所言,自古以来非大兵压境从无迁都之事,怎可这般贸然草率?”
萧云昊看着面前还躬身而立的身影,心里有些发紧
“众位朝臣可畅所欲言。”
“陛下,迁都就要兴建新的都城,宫殿,所费银两巨大,而且势必增加徭役的重担,此举实在是得不偿失,或有失民心啊,陛下万万不可听瑞亲王的片面之言。”
议政宫中一片片的臣子跪下,萧云昊的目光扫向这些人,这里有不少都是老臣,寻常的时候并不怎么会在早朝的时候吭气,这一会儿却是都跳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迁都或许会苦一时,但是却功在千秋,如今的金陵本就是前朝不敌北边大元而被迫南迁而形成的都城,自古十几代的王朝皆是定都北方,以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臣以为王爷所虑正是大梁之忧。”
朝堂上的争论空前剧烈,一些平日里参与朝堂并不多,或是活稀泥的老家伙都忍不住跳了出来。
这样的争论不仅仅是一天,退朝之后不少的朝臣都候在了御书房,御书房中站不下,都已经排到了御书房的外面,门阀世家为首者,御史台的,手握实权的六部及给事中,元老,清流悉数到齐了。
御书房中萧云昊坐在上座,萧衍就在坐在一旁的椅子上喝茶,面上沉静的让人看不出他的心思。
“陛下,他的不说,这几年来,朝廷兴修航道,水利,所费银两甚巨,这个时候迁都实在不妥,前元便是因为徭役太重,致使民不聊生,这才民怨沸腾,灾祸四起,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最后葬送了江山,陛下,老臣不忍苍生受苦,您万万不可听瑞亲王这意气片面之言啊。”
御案面前泣血上陈的是三朝元黄洪生,乃是当朝少有的几位正一品老臣,平日里虽然并不太参与朝政,但是在朝中说话依旧是举足轻重。
黄洪生出身江夏世家黄氏,这黄氏在太祖起兵时资助颇多,祖辈的荫封在那里,萧云昊登基以来对他还是礼遇有加的
“黄大人起来说话,迁都一事所牵甚巨,朕自要多听听各位朝臣的意见。”
张福有眼力见地过去扶了黄洪生起来。
黄洪生在朝中的地位不一般,他这般上奏就是铁了心站在了萧衍的对立面,对各世家来说算是有了主心骨。
朝中文臣碍于情面有些不同的意见也没有立刻出声反驳,倒是武将没有这么多的忌讳
“陛下,臣是武人,不懂得太多,但是也随先帝征战多年,多年来北元仗着我大梁鞭长莫及在边境发动战役不下三十起,众位大人或许没有见过战场之上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是什么模样,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那些被北元杀害的百姓便不是大梁子民了吗?”
“刘将军此言差矣,将士守土卫边本就是应尽的职责,牺牲乃是无上的荣耀,这怎能拿出来邀功?更不能称为奴役百姓的理由。”
一个面容斯文的言官仗着方才黄阁老的话立刻出言义正言辞地怼了这不懂得朝堂规矩的武人。
他的话音刚落就听一声茶盏重重落在桌案上的声音,这言官一惊顺着声音看过去,才发现这茶盏竟是瑞亲王撂下的,抬眼便对上了萧衍仿佛能看透人心的双眸。
这御书房方才争执成那般萧衍都不曾出声,只神色淡然的喝茶,甚至很容易被人忽视,但是此刻他眼眸轻抬,声音冷沉,任谁都能听出他的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