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尚书惋惜道,“陛下没有跟臣提及此事,臣也不知道。若陛下与娘娘有此意,眼下的确不好逆大长公主之意。相反,还得给些恩典才是。”
荣晟帝深以为然,“是啊。”
“那便这样吧。陛下亲自问大长公主祈福之事,大长公主必然要去的,介时陛下再说出诸多担忧来,大长公主一意要去,陛下再允。这就给了大长公主面子,想来往后大殿下纳侧,大长公主府也不好说什么。”
齐尚书再三道,“还请陛下一定要好好抚慰大长公主,就是大殿下纳侧后,也断不可过于宠爱良娣逾越皇子妃。”
“绝对不会绝对不会。”
齐尚书存一丝幻想的问,“这事不能推一推么?推个一年两年的?”
荣晟帝面露难色,齐尚书便不再问了,“陛下暂且保密,切勿漏出风声。尤其徐娘娘、徐家,都低调着些。不然叫大长公主知晓,陛下就失了施恩的先机。”
“放心吧。”
齐尚书道,“臣看明年中东宫就能修缮好,待徐良娣之事一定,臣立刻就上请立太子的奏章。陛下点姜驸马为东宫册立的正使,以示恩典。这样一来,大长公主也就没什么怨言了。”
看齐尚书这一通紧锣密鼓的安排,荣晟帝大为满意,笑道,“都依卿的主意。”
齐尚书微微躬身,“那臣就先退下了。”
于是,祈福之事照旧。
只是人若得意总要露出形迹,与内务司合作的一位江南绸商亲自押送一批上等丝绢到帝都,送到徐家府上。
此事旁人或者不知,断瞒不过掌内务司多年张家。
张总管被派到湖北任巡抚,他的侄子小张公子随凌祭酒一家来到帝都入国子监读书。张家出身草根,但素来团结,小张公子得了信儿,送到为公主掌庶务的赵族长那里。
赵族长略一查就知晓徐家用这些丝绢做什么的,赵族长都笑了,这简直是脑袋叫雷霹了都想不出来的招术啊!
真是皇帝陛下能做出的事,据说当年徐国公倍受陛下宠爱,连后宫之事,陛下都交由徐妃代管。
后来徐国公势败,宫务方重回郑后之手。
既如此,赵族长便将消息送给了郑家。
这一次,你们两家不妨再争上一争。
赵族长悠闲的欣赏着冬日蜡梅,罢官夺爵什么的,除非郑家人咽气,不然,我可是半点不信你们真就束手待戮。
给你们个机会,把姜家拉到公主的阵营中来吧!
这不就是当初你们两家联姻的妙用之一么?
赵族长是不会让公主一味向姜家示好的,那样姜家也太高傲了些。身为皇子妃的母族,你们如果想在公主这里留一条路,那么,你们得主动向公主表达诚意!
第361章 殿下之二七
殿下
正文第三六一章
郑衡的消息其实比赵族长还要快一些,不过,赵族长特意将这个消息递给郑家是什么意思呢?
他是为公主做事的人。
他能代表公主的意思吗?
公主让赵珣这样的人来帝都帮忙,当然是因为公主意识到,她必需要有自己的力量。要有自己的力量,就要有自己的人。
赵珣是公主认可的自己人。
赵珣无官无职,进宫不便,与自己一样,只能等公主出宫时才能与公主见面。
郑衡不认为公主会吩咐赵珣将一些消息告诉郑家。
这应该是赵珣自己的决定。
公主让赵珣来帝都,赵珣的儿子都已是翰林,赵珣既然来了,便不会久居为公主打理庶务的位置。
那么,赵珣的目的与自己是一样的。
郑衡随手将这消息签子折了折,丢进火盆烧了。
有个盟友,不是坏事。
尤其是坚定的盟友。
第二日,郑衡就去了大长公主府。
妹妹郑锦年前年后的日子,郑衡不敢给她带补品,索性带了一车鲜菜佳果,据闻吃了能令宝宝美丽。
郑锦体型尚且灵巧,只是肚子有些大,脸上略有几点雀斑,这是有身孕后长的。“吃啥都没用,你看我脸,别传孩子脸上才好。”
“这不大可能。听母亲说,她怀着我时,脸上长了一脸,你看我脸上有斑。而且,生完孩子斑会褪去的。”
“皇子妃怀皇孙时就不这样。”郑锦说。
“想来也有不同。”郑衡笑。
郑锦看兄长气色不错,顺嘴问了问家里人,得知家里人都好,她才放心。
说来真叫人气愤,太后祖母一去,陛下全不念旧情,啥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寻衅到国公府头上。如今好了,爵没了,官儿也没了,想来陛下也痛快了。
郑锦问,“二哥不是又叫大殿下召回去了么,领了个什么差使?”
“如今大殿下身边人不少,也没空位,安排了个闲差。每天也不忙,照领薪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