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太后思量,“皇子大婚,素来只有一个正使的。只要皇帝大婚,才会有一正使,两副使。”
“那太子成亲肯定有副使呀。”荣烺了解宫中礼制,她大大方方的说,“这许多年了,父皇就皇兄一个儿子,虽未册东宫,可除非母后娘娘有妊诞育嫡子,不然以后再有小皇子也要逊皇兄三分的。何不为皇兄添一位副使,这样岂不显得大舅舅与皇兄更亲近?”
郑太后是个着眼现实的性子,她稍一思量便笑了,“这主意倒不错。”
荣烺得意的晃晃大头,郑太后摸摸她因长个子有些瘦了的小脸儿,问她,“你何时想到这个的?”
“我早就想到了。”荣烺说,“我是觉着亲戚间总不嫌更近的。”清流成天念念叨叨的君臣父子,荣烺却觉着亲戚之间因有血缘,也是一种牢不可破的联系,可靠又能干的亲戚,当然得好好对待了。
郑太后笑,“早想到了,怎么现在才说?”
“兵书上不是讲,天时地利人和么,这得等大舅舅出了孝,或者快出孝时才能说啊。这就是天时的道理。”
郑太后,“唉哟,你这兵书读的不错。”
“还行吧。”明明一肚子得意,荣烺还很虚伪的谦虚了几句。只是眉眼间露出的得意样,简直令郑太后哭笑不得。
这事跟荣晟帝一说,荣晟帝也很乐意,夸闺女,“这主意好,我一时都没想到。”
荣烺说,“这是小事,父皇你要忙的是朝廷大事,小事我替你想着就成。”
倒是荣绵有些不安,推辞道,“皇祖母、父皇,这到底有些逾矩了。”
荣烺劝她哥,“皇兄,要是有人不同意,这叫逾矩。要是大家都同意,这就不叫逾矩。规矩是啥,规矩还是不大家定的么。”
荣绵,“你真会解释。”
郑太后道,“阿绵放心,婚姻之事,父母之命,听父母总是对的。明日你母后知道,必也赞同此事。”
荣晟帝说,“是啊。别跟史太傅学迂了,便是史太傅,也会赞同的。”S
大家劝着,荣绵方不再反对。
第二日傍晚,嫡母郑皇后在皇祖母宫里说话,说到此事,也劝荣绵,“此事甚好,阿绵你别担忧,谁要不赞同,让他们来问我就是。”
荣绵这才应了。
果然,郑国公府出孝后,荣晟帝令郑国公为皇长子迎亲礼副使,即便古板如史太傅,闻知此事亦未反对。
整个朝廷都默许接受,皇长子大婚,迎亲以正副使二人相随,比东宫例。
史官甚至在册簿上多记了一笔:公主上谏,太后娘娘、陛下、皇后娘娘亲允。
这也是荣烺自出生以来,第二次正式有见于帝王起居注的记载。
第245章 灯灭之四八
殿下
正文第二四五章
这是荣烺生命中第一次独立的提出自己的政治建议。
尽管她现在并无此意识。
她认为自己只是提了一个小意见,她以前也经常发现自己的观点,啥她都爱发表意见,只要是她知道的,没有她不愿意叨叨两句的。
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过程,民间俗称,爱管事。
但,以往她只是对现成事件发现看法。
这一次,她的意见促成一个政治事件的形成。
虽然只是很小的一件事,对于朝廷未来储君,对于皇长子荣绵,甚至,对于荣晟帝,对于郑太后郑皇后,对于朝廷中的后党与帝党,就是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发。
人们在心中已经种种默契,不过,谁都没料到,推动这种默契的人是荣烺。
可事情发生后,许多人都由衷认为,公主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的确,荣烺深得郑太后喜欢,她与郑皇后关系也好,更重要的是,她与郑公府走的很近。
由她来推动这一步,而且,推动的这样巧妙——
以至,许多人怀疑,应该是有人借了公主的手。
但其实,没有这样一个人,就是荣烺自己想的。
自始至终,荣烺都未觉着这是一件大事。
尽管她得到了许多称赞,史太傅那样的刻板家伙都赞她聪颖灵慧,更胜往昔。
荣烺内心十分不屑。
她去麟趾宫定省时,生母徐妃也给她做了许多好吃的,夸她,“我的儿,越来越懂事,越来越会说话了。”夸荣烺主意出的好,有心想撺掇荣烺什么时候跟郑太后说说,把立太子的事也定下来才好。
估计徐妃也知此事成功率不高,也就没提。
荣烺对付她娘很有一手,直接说,“别来虚的,觉着我好直接拿银子。把去年的也补上,给皇兄多少就得给我多少。”
徐妃正想跟闺女拉拉感情,没想到荣烺这般市侩通俗,笑骂她,“堂堂公主,怎地一身铜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