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知县(540)

作者:桃花白茶 阅读记录

这期间虽然少不了争论,但都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过程。

纪炀到皇庄的时候,看着外表那样奢华,进到里面发现,庄子没什么景观,都是一块块划分出来的田地。

现在四月份,正是庄稼生长的好时候。

纪炀到的时候,大多数农人都在田地里做事,他们丝毫不敢懈怠,想早点培育出新皇想要的良种。

不过刚到这,纪炀便看到内里有个面色不善的官员。

这个官员纪炀并不认识,等庄子管事说了,纪炀才知道,这位官员正是从应天府而来的金家二少爷。

应天府的金家,现在谁人不知。

但他家是先皇病重之后才重新提起来的,当时大婚说不出匆忙,但也算突然。

所以当时应天金家只来了如今的金学士夫妇,金家长子,以及三妹,也就是如今的皇后。

剩下的家眷则在年后才陆陆续续搬到汴京。

这位金家老二便是押后而来。

原本早就要到汴京了,金家长子金炳郡临时差他寻农人过来,所以耽误到四月份。

估计也是为这事在生气。

金家老二跟纪炀一样的年纪,今年二十七,看着个子稍矮,面容也差不少。

纪炀隐约知道些,朝中有些多嘴多舌,拿他们两个对比。

所以这面带不善,估计也有冲他来的。

可惜纪炀不是个爱热脸贴冷屁股的,朝金家老二稍稍点头,继续忙自己的事。

育种这事,从最早的齐农要术就有记载,再之后的农书都有提及。

可纪炀来看,承平国的育种,只有最顶尖的农人才会“种取佳穗,穗取佳粒”。

所以这个观念还要推进。

好在已经掌握国子监跟下面官学,让深处各地的官学来传播育种的概念,自然最好不过。

那些夫子既然拿了重新拨给他们的官田,自然要出一份力的。

现在皇庄有几块地,就是纪炀单独开辟出来,让王伯找人过来种植的。

其中一块地完全按照后世的“一穗传”的方法来育种。

便是选取明显优质的稻穗麦穗,通过它来繁殖,这种方法即使在暖房控制温度,也要许多年的时间才能成功。

但能被后世康熙皇帝推广的,自然是极为可行的方法。

纪炀去了官服外衣,绑起袖子,下到田间检查,这应该是第二年的麦穗了,明显比寻常田间地头的麦子要饱满。

当然也有水源丰富,肥料充足,伺候精细的缘故。

旁边则是同样方法的稻子,质量也很上乘。

这几块地里,一共有三十多种稻种,更有不少麦种。

只要培育成功,将会是百姓饱腹的基石。

纪炀这边的地都如此,皇庄其他地方也不例外。

在这之外,还有一块地是纪炀比较重视的。

这块地里只有水稻,没有麦子。

传统农业往后发展,必然会产生南北易位的现象,即,原本农业重心的北方会渐渐转移到南方。

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黄河流域不稳定的原因,也有人口逐渐增加,改造南方水田的缘故。更有南方农具的快速发展等等。

纪炀到底是后世的人,知道后世北方依靠冬麦达成两年三熟,而南方的早稻却更为夸张,四个月就能长成的稻子,能不喜人吗。

一年两熟,两年五熟。

这能养活多少百姓?

他那个时空说的苏湖熟,天下足,即使有夸张的成分,但也可见一斑。

也就是苏州跟湖州粮食成熟,会让天下都太平。

如果按照正常历史进程,可能还需要个几百年时间。

但他的出现,无疑会加快这种速度。

其实现在已经隐隐有这种迹象,这期间的差异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说清,等到机械大力发展的时候,这种转移可能会再次转变。

纪炀现在能考虑的,那就是怎么让这种优质稻种快些育成。

怎么别人穿越都带系统,他就没有呢。

这当然是玩笑话。

纪炀从引种,到育种都很上心。

引种也是技术活,要看种子的情况,更要看种子适不适合当地的气候日照雨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

育种的时候更要治病虫害,更有杂交育种这种看命的事,天南地北的两种稻子种在一起,总能有更强壮的出来。

杂交出来一直到三四代,说不定还不能稳定。

纪炀跟着农人给田地里的稻子剪掉不开颖的小花,再看着农人熟练完成人工授粉,又用轻薄的防水纸袋塞好。

整个皇庄的农人,成千上万次完成如此细致小心的操作,为的就是给皇上,给天下培育出良种。

除了稻子小麦之外,还有麻,菽,粟,豆,等等的培育,都在有条不紊进行。

上一篇:顾总心尖宠她从古代来 下一篇:不羡仙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