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双职工养娃日常(269)
经过近一周的营养补给,亮亮的身体条件达到了做二次手术的要求,在谢玉田那边通过后,他的第二次肠造瘘手术开始了。
肠造瘘手术不难,手术时间也不长,当天顺利结束,术后亮亮的身体恢复情况良好,可惜直到他能喝奶,依然没能找到合适的家庭。
儿科的众人也不是要求领养家庭有多么的富有,就是想他的领养父母不会再因为贫穷放弃这个可怜的孩子,好不容易抢救回来的第二次生命,大家无论如何都想坚持最初的标准来为他找领养家庭,哪怕让亮亮再养在医院一些时日。
身体恢复以后,亮亮也从新生儿病房转移到了普通病房,平时白天大家谁有时间就过去看一下他,夜里新生儿病房谁值班也会多留心一下,他现在喝奶已经很顺畅了,比之前要让人省心很多,再多住一段时间花销也不大。
就在大家还在为亮亮的领养家庭发愁时,董文毅听说了这件事,主动来了医院,因为上次蛲虫病报道的事情爆红,他也想回馈医院这个情,找到了苏雪桢说:“医院这边主要通过员工和病人之间口口相传来传播这个领养的消息,渠道太窄了,现如今报纸的宣传力度很大,如果你们愿意的话,我可以登报为他寻找合适的领养家庭。”
苏雪桢觉得这个主意可行,又过去咨询凌玉荣的意见,打电话给警察问是否允许,得到多方同意以后,董文毅给亮亮简单写了一段介绍,并附上了领养家庭的条件,留下了人民医院儿科的电话,希望能有家庭愿意收养亮亮。
报纸在一周后登了出来,苏雪桢其实有点担心亮亮的父母看到他身体已经恢复健康后会过来找孩子,岑柏得知她的顾虑,笑着回,“他们不会的,一旦他们出现就会被我们遗弃罪逮捕,留着这坐牢的时间还不如再生一个。”
看领养条件上面写的要求,夫妻月薪要在90块以上,家庭和睦,工作稳定,非两子家庭,为人和善。
这几条其实哪一条拎出来条件都挺苛刻,儿科的大家一开始也没抱太大的希望能顺利找到领养家庭,结果他们再一次低估了报纸的宣传力度,当这条领养启事件发出的第二天,很快就有家庭联系他们愿意收养亮亮,而且还有不少爱心人士送来了奶粉和孩子穿的衣物。
一周后,凌玉荣召集大家开了个会,主要从符合条件的四家中为亮亮找到最合适的家庭。
最后大家经过一致讨论,确定了收养亮亮的父母,夫妻俩跟医院也颇有渊源,是洪江制药厂的员工,姓赵。
其实他们俩的条件不算是这五家中最好的,申请的五家中有两家都是多年未孕,这家家里已经有了一个六岁的儿子,本来排序是比较靠后的。
夫妻俩第一次来儿科的时候,也带上了自己六岁的儿子,让他看看未来的小弟弟,通过亲子互动可以看出这家家庭氛围很和谐,小男孩也非常懂得分享和爱护,来的时候好奇地看里面的亮亮,还给他送了一个自己的小玩具。
聊天的时候,夫妻两人坦言是因为看到报纸上报道亮亮的事迹让他们想起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儿子,要是当年他们也放弃孩子的治疗,就不会有眼前活蹦乱跳的儿子了。
经过一番思索以后,才下定决心过来收养亮亮。
苏雪桢在考察中也发现夫妻俩对照顾体弱的小孩子非常有心得,很耐心友善,包括一些养育理念也比较科学,投票的时候也选择了这家。
亮亮被接走的时候正是八月中旬,喝奶和排便基本都恢复了正常,算下来,他还没满三个月,正是什么都不懂也不记事的年纪。
来时只有一双薄被,走时大家送了他许多小礼物。
赵家夫妻俩也把那床薄被带走了,公安局那边关于亮亮父母都有记录,只要他长大想找其实并不难,他们抚养亮亮其实也不为别的,不介意他长大后会去找亲生父母,所以坦然拿走了被子,笑着跟苏雪桢说,“等他成年了如果对自己身世有疑问,我们也好拿这床被子解释,到时再带他来医院看看,好歹你们也当了他快两个月的爸爸妈妈,他该记着这份恩情的。”
大家听了都格外触动。
夫妻俩抱着亮亮跟他们告别后离开了,之后带他去公安局户政处正式落了户,重新给起了个名字,跟哥哥用同一个德字,哥哥叫赵德贤,他叫赵德才。
医院大家对他再照顾,总归不是他的家,也不是他的父母亲人,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是要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对他才是最好的。
好在前路是光明的,离别时的悲伤也没那么持久了。
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件对知识分子来说非常重要的大事,仅仅在一个月内,首都科学院研究所就提拔晋升了两百多位研究员和工程师,随后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也指出应当恢复技术职称,建立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