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身倒不是书中的极品,但原身的爹是。
就那个一说要分家就跑得没影的男人,他确实怕分家,一旦分家别想继续读书,也别想让家里帮着养孩子了。
原身爹是家里最小的儿子。
所谓小儿子大孙子,父母心中的命根子。
苏家两老确实很宠小儿子,尤其是苏建义从小就聪明、嘴巴又特甜,小小年纪就嚷嚷着要读书,以后考取功名让一大家子过上好日子。
苏家并不富裕,七八亩良田养着十来口人,最多也就饱肚而已。
想供一个人走科举路,可想而知有多困难。
可最后,苏家仍旧选择供苏建义去书塾。
农家人想要改头换面,只有这一条路,一来苏家两老确实很宠小儿子,但如果小儿子没有这个天赋,他们也不会带着一家子去供他。
完全是因为,苏建义是真的有读书的天赋。
不说过目不忘,只要他认真去学,看过几次之后就能完整的记下来。
当时在书塾教书的夫子看到,都曾说过他适合走这条路。
这才是苏老爷子下定决心的原因。
和其他三个儿女一商量,便决定一起供他上书塾。
累是累了些,除了地里的田之外,空闲的时候还得去镇上干农活,节衣缩食十几年,换来的却是连童生都考不上的苏建义。
考科举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么多读书人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考上,如果苏建义真的拼尽全力也就算了,可他并没有。
从还小的时候提出要去上书塾,也是因为不想像两个哥哥一样,下田地干累活。
他想读书识字,也是想逃离干重活的方法。
一开始确实挺努力,听着夫子在家人面前的夸赞,他所有的时间都被允许看书,在家不用干一点活。
等时间长了,家人对他特别信任,就开始松懈下来。
干活累,读书也累,而他就是一个吃不了苦头的人,根本没有毅力长时间的坚持。
只不过,他会装装样子。
这一装就是十几年,连着考了几次,却次次失败。
苏家人不是没有遗憾,倒也没责怪苏建义,毕竟能考过的人很少,考不上才叫平常事,不然这条科举路为什么这么艰难?
苏老爷子都打算好,如果小儿子真没这个机缘,识的字也能去镇上做个算账的活计,一个月拿的工钱怎么都比在田地里干活强。
那个时候,由他再填补一些给家中,也算偿还哥哥们供他读书,帮他娶媳妇的功劳。
老爷子算得好。
但是原身爹不干人事,他已经尝过读书的滋味,又哪里愿意去干活赚钱?
当账房清闲,但再清闲也得干活。
不像读书,什么都不用看,拿着书本的时候别人也不知道他是在发呆还是在看书,想歇歇就说看累了想休息下。
不用担心挣银钱的事,也不用操心家里的用度,这种日子多好?他哪里舍得扔掉。
当老爷子第一次提出来后,苏建义就哀求着家中再给他一次机会,保证会好好学,争取考中秀才。
三年后,仍旧连个童生都没混上。
老爷子又一次提出,说是镇上已经找好活计,就等着苏建义去上工。
苏建义再一次苦苦哀求,老爷子求不动,就去求两个哥哥一个姐姐,漂亮的话说了一堆,说得他们不得不应下。
然后……
没然后了,到现在依旧是白身。
苏老爷子这次没再纵容,也渐渐看得清明,哪里不知道小儿子的心根本就没落在书本上,不管苏建义怎么说,也没再松口。
在老爷子想来,苏建义的哥哥们如今也有儿有女,总不能真的驱使一大家子供着弟弟吧?
要是苏建义是个心善的也就算了。
可明显他心里就只想着自己。
苏老爷子就是不愿意做个偏心的人,这才拒绝。
也就发生了刚刚那一幕。
回忆到这里,苏霖皱起了眉头。
总觉得这个小世界有些不对劲。
这本科举文中,并没有太多儿女情长的内容,主角穿越而来,开了过目不忘的金手指,大部分的内容都和科举、朝政有关,其中夹杂着一些打脸极品的事。
比如说打脸苏建义。
但不得不说,苏建义就是一个极品,他和男主属于同族不同辈,男主见到他还得叫一声堂叔。
一个比自己小的堂侄能考中,他心里自然不得意,时不时就作死一道,倒不是干什么极恶的事,就恶心对方一把。
可每次,都被男主打脸回来。
脸打肿了苏建义都没学乖。
后来男主高中状元,举家搬去上京,在之后就没苏建义什么戏份了。
苏霖的疑惑点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