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983)

作者: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他能按照人的年龄和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花、近视、远视等品种以及各种光度的镜片。孙文玉一举成名,很快受到朝廷的重视,被推荐到北京。

在磨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础上,他还磨制成存目镜、万花镜、鸳鸯镜、放大镜、幻容镜、夜明镜、望远镜等各类光学制品。他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用以验目配境。这样就可以随目配镜,效果丝毫不差,戴上也比较方便舒适。

不仅他制造的眼镜名扬天下,而且技术迅速传播开来,原先高不可攀的眼镜迅速传入寻常百姓家。

汪舜华在肚子里寻思着玻璃镜子的做法,到底没有想起来,安慰自己说镜子无关紧要,但愿物理化学能发展得更顺畅些就好。

小剧场:

太祖:朝令夕改,变来变去,也不嫌麻烦。

懿文:爹爹,此一时彼一时,只要能守住江山,就由他们去吧。

太祖:可倒也是。

隐帝:祖宗们,我还是觉得应该让祁钰交钱,他是晚辈!再说,洪武懿文永乐三省还在土著手里,连地府都争取不过来,景泰省可是实打实的日进斗金!这笔钱,他该出!

世宗:祖宗们,好消息,见泽新设了洪熙省、宣德省!——您瞧瞧,就是吕宋和马六甲附近,这可都是天下有名的繁华地界。

仁宗:啊,哈哈,孙媳妇有孝心。

宣宗:好,不错,哈哈。

隐帝:爷爷,爹爹?

宣宗:滚一边去!

第417章 见闻(一)(弘治四年,1487年,立元1708年)

汪舜华的书刚刚开头,传来消息:博远伯于承业回来了!

历经十年,弘治四年冬十一月,于承业终于回到天津港。

礼亲王诚泳、安国公于冕亲自去南京迎接,到孝陵进香。

帝后亲自到天津港迎接。

曾经的少年早已消失不见,如今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满面风霜的中年人。

所有人都是瘦骨嶙峋,满面风尘。

于承业向皇帝交还了使节,牦牛尾都已经掉光了,只剩下一根光秃秃的竹竿。看着皇帝,他伏在地上恸哭:“圣上,臣回来了。”

皇帝凝视着这个比自己小几岁、一直当做弟弟的孩子,也忍不住落泪;皇后抱着异母弟弟,更是泪流满面;刘婉姝母子更是泣不成声,在场的所有人都忍不住痛哭流涕。

遗憾的是,今天的场景,很多人看不到了。

比如诚意侯刘禄。

承业背后的浩浩千帆,只有五艘是跟着他出海的,其他都是沿途各省护卫他们回朝的战船和各国的使臣以及商船。

那一艘船中,除了各种作物,还有一路牺牲的烈士的骨灰。

而很多人,甚至连骨灰都没有留下。他们或者在中途因为意外失踪或者去世,来不及收敛;或者运载骨灰的船只途中遭遇风暴沉没。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年出海的万人,如今回来不过一千八百余人;好在六年前,诚泳带回了一千二百多人。

前些年没少有人打算横渡太平洋,寻找神秘的美洲,求取贵比黄金的金鸡纳霜,但很快没人再提了。

辽阔的太平洋,并不总是风平浪静;况且即便是天公作美,那漫长得令人绝望的旅程,还是让人望而生畏。

即便商人们准备了大型船只,历经千辛万苦登陆,也实在不敢再冒险回来。

代价实在太大,大家是去挣钱的,不是去送命的。

反正不过六年而已,等得起。

回到宫里,承业向帝后汇报了一路的见闻。

汪舜华出席了这次汇报会。

当年在印加帝国海边分别,一路向南。

沿途大抵已是印加的地盘;等绕过最南端,天寒地冻,狂风暴雨,水深浪高,船只接连沉没。好在看到岸上有人点燃篝火,费尽力气,终于撑住靠岸,但三百多名将士葬身海底,尸骨无存;余下的很多患病,好在有金鸡纳霜,大多挺了过来。

尽管遭遇让人伤心,但不能不说,那真是个美丽的地方。停留期间,他们除了养病、修补船只,也造访了这个地方:冰川奇形怪状,雪山重峦叠嶂,湖泊星罗棋布,宛如世外桃源。他们向土人打听更南边的情况,得到的都是摇头,南边全部是海,而且越走越冷。

“应该就是天尽头了吧?”

皇帝冷不丁的冒了一句。

承业似乎遇到了知己:“正是,臣等都认为那是天际了。”

汪舜华很怀疑他们到了火地岛,那真是除南极大陆之外的最南端。

在那里仰观天文,依旧繁星满天,但是与往日在中原看到的,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越往南走,越能看到很多不同的星星。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