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622)
可以想见,这个名单颇惹人议论。彭氏等人都坚决反对郑和进去,理由是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何况如果让内官进去,以后皇帝还可以肆无忌惮地宠用宦官,怕再出一个王振。
汪舜华笑道:“自古英雄不问出处,我用人,从来只问他能不能用,好不好用,不管他是男人女人还是不男不女,不管他是文的武的儒的道的佛的,也不管他是高门望族还是蓬门小户,甚至曾经反对过朝廷。郑和将命绝域,三擒贼魁,威宣海外,一破国都,再掳逆命王,三擒大盗酋;所至国王纳款朝贡,采取未名之宝以巨万计,实乃国家的大功臣,为什么不能入?以后要是有人能扬威海外,为国家开疆拓土,我也能把他请进去。”
彭时道:“旁门左道,只怕让世人寒心。”
汪舜华道:“实用当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于是追谥“忠宣”,配享太宗庭庙。
郑和没有想到,会和烧了自己航海资料的刘大夏共用一个谥号。
不过这也成为惯例,翰林出身可追谥“文”,武勋得“武”,太监得“忠”,当然这个难度系数会高出很多。
稍早以前,汪舜华下旨,张辅、朱勇、吴克忠、陈懋、郑和配享太宗廷庙,薛绶、王骥配享宣宗廷庙。世宗廷庙倒还空着,不过都看得出来,第一位是要留给于谦的。
功臣及后人感恩戴德,尤其题名栖梧阁的,挺胸抬头,步伐都轻快了很多;将士们也在热烈讨论——开国靖难的那一波不算,这十人中,除了沐琮、薛辅、李瑾有世袭的爵位,其他人可都是自己拼上去的!尤其赵辅,普通人上去的。
曾经犯过错的也在嘀咕——徐埕居然也能上榜,看来汪太后并不是要把咱们彻底打入另册,不死不休啊。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信乎不谬。
第268章 红盐池之战
如果说辽东犁庭并不能让群臣满意,反而多了些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议论,那么接下来这一战,任谁都挑不到毛病。
就在沐琮起身前往云南不久,西北传来捷报:“官兵在红盐池大破瓦剌军马,斩杀甚众。”
比历史上早三年,还是王越,取得了自土木之变以来、自北京保卫战之后对瓦剌最大的胜利,将蒙古势力基本驱逐出河套地区。
河套地区的匪患,由来已久。
河套西、北、东三面环以黄河,黄河经此成一大弯曲。北通塞外,南临关中,西邻甘凉,东连幽燕,为长安北方藩篱,燕京翼侧屏障,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元朝败亡后,留下了不少残余势力投降明朝,其中很多居住在这里。土木之变后,北方防线空虚,蒙古势力趁机大肆南下;尤其景泰五年瓦剌内讧,也先被杀,北虏纷纷南下;不久,加思兰、孛罗忽和满都鲁等也出入河套。这自然不是友好往来,而是劫掠百姓。
西北地区改革时,对河套地区的匪患曾经加以驱逐,无奈游牧民族,多为轻骑兵,官军则由步兵、骑兵、战车、火器混编而成,一旦蒙古人放弃牛马辎重逃往大漠深处,官军很难有效追击;加上当时重点在防范宗室地主作乱,因此对于北方的处理力度不够。
现在内地已经安定,搜套便成了朝廷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当时兵部尚书罗琦建议一次集中十万精锐一举击破套部主力。
于谦反对:“首先,这里地广人稀,地形复杂,捕捉歼灭战的战机相当困难,一旦情况不利,蒙古残部甚至可以利用机动性的优势逃向漠北,官军的车营和步兵很难阻止;一旦决战失利,蒙古骑兵必然大举入塞,宁夏、延绥、甘肃三边防务顿时溃烂;其次,河套地区不仅有荒漠草甸,还有沙漠,因粮于敌不可能,集中大量支援于前线也受到限制;最重要的,朝廷现在百废待兴,马上又要对东北用兵,如果在西北同时进行大规模的兵力投入,恐怕国家难以承受,而且也很难有效震慑蒙古部落。”
于谦认为:“即便官军苦战击破套部主力,只要不在河套地区修筑完备的防御工事群,并迅速动员大规模屯垦戍边,那么第二年必然有蒙古人趁虚进入河套成为新的套虏。”
要彻底解决套虏,就要彻底平定北方。这是当年太宗皇帝没有完成的伟业,如今汪舜华并没有这样的信心,但事情还是要办——先重重打击一下对方士气再说;至于构筑由边墙、烽燧、城堡组成的防御体系,耗费实在不赀——现在北京的建设正在进行,怎么也要等这里完工再说。
建极十一年春,威宁伯王越前往宁夏镇守。考虑到西北地区分设延绥、宁夏和甘肃三镇,各镇奉命独自承担辖区内御边任务,凡遇战事,缺乏统一部署,所以多有败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