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592)
于是李震定计,谎称大批商船停留在登州准备出港,一边说济南告急,星夜前往救援,倭寇果然中计——他们联合起来,打算干一票大的。
半个月后,2000余倭寇分乘战船32艘,在登州外海哨探,发现港口无船,情知中计,急忙撤离;被官军切断后路。短兵相接,倭寇不敢恋战,全速驶离庙岛海峡,意图穿越长山岛,但是他不知道明军在猫岛埋设水雷。不得已只能返回庙岛海峡决一死战,但官军却鸣金收兵。倭寇还在疑惑,火龙出水登场了,顷刻间,倭寇伤亡惨重。火龙出水发射之刻便是总攻之时。经过激烈的战斗,官军全歼了入侵的倭寇。匪首岗村一郎带领心腹仓皇逃回日本岛。官军按照太后的旨意,紧追不舍,最终在外海将所有倭寇全部击毙。
汪舜华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国力,真的很重要,谁能想到几百年后这些小鬼子到中华大地上烧杀戮掠,让泱泱中华差点绝种?
下面很不明白太后为什么对剿灭几个小小的倭寇这样感叹莫名,但对于太后将岗村一郎枭首,于南京北京示众,而后传首九边的做法也没有反对,只是觉得其他被俘的倭寇都是小贼,可以仁义感化,放其归国,宣扬中华德威。
汪舜华止住:“古人说蛮夷畏威而不怀德,既然如此,也就不要寄希望他们突然醒悟了。这些年来,他们侵扰城池,杀掠百姓,无恶不作。原不原谅,我说了不算,那些被无辜戕害的官员百姓才算;现在,朝廷要做的,就是送他们去见那些无辜的死难者。”
她转过头:“所有倭寇,一律正法;并寄书倭国,令其约束国民,不可擅自侵扰天朝;更不要有觊觎天朝的野心。”
“听说当年日本使者入朝,答太祖高皇帝问日本风俗云:‘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银瓮篘新酒,金刀鲙锦鳞。年年二三月,桃李一般春。’我倒是想去看看,是不是真有汉唐遗风,还是沐猴而冠。”
下面面面相觑。
李震终于当上了梦寐以求的兵部尚书,括弧南京,但很快调回北京,而且加封太子少保;戚谏则荣升指挥使,随后到北京武学进学。
另外一个受到丰厚赏赐的是军匠贾明,他发明了鱼雷并成功运用于实践,比历史上早差不多10年。
第一枚水雷制作并不复杂。用木箱做雷壳,油灰粘缝,将火药装在里面,其击发装置用一根长绳索不结,由人拉火引爆。木箱下绳索坠有3个铁锚,控制雷体在水中的深度。
这真的是开山祖师级别的人物了,自然要受到优待。贾明感恩戴德,更加往我投入,相继发明了用牛脬做成的漂雷水底龙王炮和沉底雷水底鸣雷。这两种水雷进一步改被改进为碰线引信的触发漂雷,有力维护了海防安全。
汪舜华身率以永安长公主为首的公主嫔妃命妇先到仁寿宫给她老人家磕头。永安长公主敬献了诗赋,重庆公主等献上自己的刺绣作品,都是仙鹤献瑞之类的;太皇太后下旨赏赐,而后前往西苑,女眷们随同公主们去北海游赏,太皇太后和汪太后则到会极门接受皇帝和宗室勋贵、文臣武将的朝贺。
汪舜华此前下过旨意,严禁各地以祝寿为名,惊扰民间;因此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各地官员没有敬献什么礼物,不过是写了颂寿诗词,或者收罗了些佛家典籍——太皇太后信佛,大家都知道;最多报告了这里发现麒麟,那里出现凤凰之类的祥瑞,太皇太后乐呵呵的,汪舜华懒得理会。
接着各国使臣送上了礼物,明显贵重很多,都是珍珠玳瑁珊瑚之类的奇珍异宝,不过年年进贡,今年知道太后大寿,加重了分量,当然赏赐也多了一些。汪舜华不搞薄来厚往,大家对进贡的兴趣有限,只是现在开放海禁,都想搭这趟车——尤其明朝大量进口粮食,南洋那边盛产粮食,很希望密切合作;当然最好是把关税降一降。
然后起驾转左,前往涵元殿,于路都是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热闹场景。此时芍药怒放,榴花初绽,月季更是万紫千红,但显然大家关注的不是这个,而是园圃内宫人扮作农夫耕作的场景。时值仲夏,主要是施肥拔草,齐王毕竟年少:“这么热的天,也需要劳作吗?”
——这应该是包括皇帝在内的天潢贵胄共同的感受,只是皇帝已经渐渐成熟,不多言语。
就知道你们这些养尊处优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能看到花团锦簇,不知道世道艰难,不懂得民生疾苦,看来以后得常带孩子们来,让他们体会农夫的辛劳。
汪舜华心里琢磨着,前些年公务太忙,实在没时间陪孩子们,以后就算挤时间,也要多和孩子们相处,尤其是皇帝,该让他接触政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