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414)

作者: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不是我糊弄你们。事实上,早在正统年间,尚未就藩的亲王,每年的年俸就是三千石。先帝在潜邸十四年,拿的都是这个数;只是景泰初年,考虑到几个未成年的亲王都是太上皇的儿子,所以发的是全俸,但是因为不合规矩,当时国家也确实困难,户部只能支三千石,其他的是内帑出的;直到景泰八年,才按制度执行,全由户部支给,只有三千石。不是我要为难谁,国库就是这么困难。困难到给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只能牺牲上面。”

“更何况,土木之变后,朝廷不仅缺钱,更缺人,缺能够耕织的人口、戍边的将士,灵巧的工匠,缺能臣、缺干吏、缺将帅,一句话,缺人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这谁都知道,但是人才从哪里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这一竿子就到二十年后了,眼下燃眉之急怎么解?那没办法,所有有用的人,都要用起来。宗室尤其是亲王郡王,享受百姓供奉,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理应为国家效力。”

“何况我也知道,宗室中,并不缺少有志气、有才华的人。宁献王文武双全,尤其在戏曲音律方面成就斐然,太宗皇帝和先帝都是赞赏不已;庆靖王才华横溢;蜀献王节俭守法、好学能文,以礼教治国,造福四川百姓;周定王更是情系百姓,忧国忧民,写就了《救荒本草》和《袖珍方》和《普剂方》等皇皇巨著;韩恭王不仅文采出众,而且智谋超群,曾经上书直陈边鄙利弊,前些时候我和安国公还有兵部的尚书侍郎讨论,都觉得写得好。这都是前人了。”

“晋王知礼好学,襄王德高望重,鲁王礼贤敬士,代王系家传学问,广灵王、潞城王、襄垣王都是博学能文,并不亚于士子,灵丘王善医,活人无数;通许王更是多年为百姓免费施药治病,救活了无数贫寒百姓。我听了,都觉得感动,觉得脸上有光彩,因为这都是太祖皇帝的子孙,都是皇帝的手足。”

“有这样的才华,这样的品性,不应该被埋没,不应该就待在王府甚至郡王府、将军府、中尉府那个小院子里终此一生;我想你们中的很多人,也不愿意就在那一方小天地里,等吃等喝等死,还是希望能够一展所长,报效国家,告慰祖宗。——还有那些不能及时拿到俸禄的人,仕宦永绝,农商莫通,他们就该活活饿死吗?”

她叹了口气:“既然早晚要做,早晚有人要做,那就让我来做这个恶人。这样,不至于积重难返,不至于坏了你们骨肉的情谊。”

宗室们不约而同的吸了吸鼻子,不管本事怎么样,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氛围,大家还是难免抖擞精神,升腾起了建功立业的决心。

话说到了这里,汪舜华祭出了屡试不爽的杀手锏——说历史。这其实也算从古到今的优良传统,毕竟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用的人多了,才有了套路。

汪舜华从太祖艰难开国开始,讲到了如今。明太祖的经历在帝王中独一份。汪舜华虽然不赞成他的很多做法,但对他除了朴素的阶级感情,只剩下仰望——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讨,最后打出一个帝国,尤其是掀翻最能打的元朝,这经历,起点小说的男主算什么?

历史永远比小说精彩。

汪舜华很有自知之明,觉得要是换了自己,活不过一集,因此对朱元璋的钦佩绝不亚于他的子孙,说起历史来也就相当有感情;宗室们都有点动容——以前听多了,其实也就没当回事了,现在听她说得这么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倒都受到了点感染。

太祖开基创业当然是讲历史的重点,太宗奉天靖难同样得到了颂扬,当然同时就是声讨建文帝以庶夺嫡、阳奉阴违、逼凌叔王致死。前几年赦免建文帝后人和遗臣的时候,宣传过一次;现在拿到这里来说,大家也确实有点不是滋味——汪太后削藩确实力度不小,但过程中也确实没有出现过潭王那样的极端案例;而且朝廷传下来的纪实,仿照太祖《纪非录》中记述靖江王的格式,详细记载被削的藩王处理的原因。除了因无嫡除国的,其他因犯罪削爵的,罪名分了若干大项,下列小项,名目、数量、涉案人员,罗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家并不怀疑真实性。

既然早晚是要削藩,换谁都要削藩,用这种方式来,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被削的,都算是罪有应得。

何况去年底大家都享受到了待遇,甚至足额兑现了工资,没再打白条也没打折扣。

当然也是有代价的——什么纱罗锦绢绵紵丝冬夏布匹之类的锻匹全部免除;盐引也全部革除,由朝廷统一经营,加起来是相当大的一笔。

同类小说推荐: